A9990040 wrote:你真的蠻無聊的 一台suv利用法規,技術性降低售價的方式也不是只有納智捷會用,為什麼就只會在納智捷的版上出現這種,擺明要用標題殺人的無意義文章,我真的要奉勸發文"攻擊"還是要動點腦筋,盡出一些爛招真的是有礙觀瞻。(恕刪) 最好降低的是售價實際降低的是成本售價還是高高在上^^
有那幾支鐵竿很好用的..露營可以掛毛巾.可以掛衣服.還可以掛布廉遮陽多棒阿..是客貨.跟suv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只要把車做好.跟服務品質提升.正名那些鳥不拉機的幹嘛..要正的話.一堆車都要去正名了初心者小武 wrote:用做公司車時車主登記...(恕刪)
事實上就是法規問題,而這也是給國產車一個保護傘,在產量與研發技術上都跟國外不成比例的時候,就是用這種方式變相擬平本來就不對稱的競爭力,誰說國產車就一定便宜? 開個模具生產那幾台,會便宜嗎??如果沒有稅金上的優勢為什麼要在台灣生產? 重點是台灣已加入WTO只能鑽這個漏洞保護自己的產業
研究一下:既然客貨車規定需有 1 立方公尺的貨倉容積,而 U6 或 KUGA 這些車因為裝備胎和平整底板之後容積就少於 1 立方公尺,所以展示車或驗車時備胎往往不裝上去,空著一個備胎形狀的車室地板...奇怪,既然打從一開始就要申請客貨車認證了,那幹麼不在設計之初就不要預留備胎空間?行李箱直接往底下延伸,就可以製造出一個又深、又高、又平整的行李箱,何樂不為?我看不出在備胎輪廓上面蓋一塊底板的用意何在...白白浪費好大一塊空間耶...
其實這個沒什麼意義好吵的吧?法規不周全,廠商鑽漏洞..就像氣球數目一樣,若法規規定不必放氣球就可以賣,那你說廠商會依成本考量還是依民眾安全與荷包考量?總之..就是供需問題而已啊,你可以找立委談談比較快不是在這講.
客貨車這應該只是課稅的分類標準,跟一部車是不是屬於suv車型有什麼關係呢? 認同arenchen大的論點,U6,U7若不能算是SUV,那請開版樓主定義一下何謂“真正的SUV”!或者樓主只想以此樓來突顯U6,U7是“客貨車”。另外,若CRV,KUGA,RAV4等算是SUV的話,U7我個人認為真的不應是SUV,而應該是LSUV,若有買家想買國產SUV,在同價位又可買到LSUV的,那Luxgen U7是一個好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