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部車到底為什麼要叫A5 Avant,相信已經不需要多做解釋,這個不美麗的錯誤,也造就了這部車某方面的獨特性,原廠代號為B10則是宣告了他作為上一代A4的後繼者,如今簡化了車系編成,將曾經A4、A5合併,只保留旅行車與四門轎跑車款,但後者則是被稱為Sedan。


除了車名上的改變,本次A5車格也可以說變化劇烈,車長直接突破4米8,成為同級距當中最大的車款,2897mm的軸距同樣也是同級最長,但似乎沒有完全體現在車內空間表現當中。先來看到外觀,這也是小編本次最喜歡A5的地方,造型方面有符合個人的審美,水箱護罩變寬變扁,增添了霸氣,搭配兩側Matrix LED智慧頭燈,日行燈有八種模式可選,也支援了光形變化的功能,相當讓人喜歡。至於我們本次試駕的150kW車型為S-Line版本,因此大家看到黑色高光澤的部分,就是S-Line的配置。車側部分A5 Avant保留了品牌僅有三個側窗的傳統,但車頂下削的角度過大,也導致最後一扇窗的尺寸相當迷你,反而少了點Avant該有的味道。車尾方面整體來說就是好看,導入了貫穿式的燈條,整體造型偏向小老弟阿塔,S5則是直接標配OLED 2.0尾燈,標準版需要額外選配。

車內方面,A5基本上就是把整套Q6 e-tron的鋪陳移植過來,超大尺碼的雙曲面螢幕,似乎就是在跟BMW嗆聲,雖然出得比你晚,但我就是看起來比你大。數位儀表為11.9吋,中控螢幕來到了14.5吋,且兩個皆為OLED螢幕,解析度確實出色。車載系統方面同樣與Q6相同,配色簡潔清爽,大量的圖示化讓操作更為直覺,小編認為比OS 8.5的邏輯更清晰。至於Q6相當佛心的副駕駛螢幕全面標配,A5則沒有比照辦理,僅有S5為標配,其餘的則需要花4萬塊選配。

作為旅行車,空間還是一大衡量的標準。以後座方面來說,A5 Avant縱深相當優異,小編185公分入座還可以保有一個拳頭的寬裕,不算驚艷但也絕對充足。反倒是車內高度讓人意外,從外面看相當低趴的車身線條,坐進來卻沒有壓迫感,全景玻璃車頂也偷偷了加分不少,讓車內變得相當明亮,視覺上也顯得開闊。至於這個需要額外選配的玻璃車頂也是大有來頭,首次出現在e-tron GT之上,採用的是最新的PDLC技術,內部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可以通過電場來控制分子排列,進而達成遮光與透光的功能。

至於旅行車最重要的行李廂,反而是本次A5 Avant最讓小編失望的地方,首先車格放大並沒有同步加大裝載能力,行李廂空間還從B9的495公升,縮減至476公升,後座椅背傾倒後容積為1424公升,也不敵B9的1495公升,另外兩位德國B,空間也都更大。此外,機能變化與額外的收納也不算特別出色,底板開啟後基本上沒有額外的收納空間,隱私隔板也沒有專屬的收納位置,少數的優點大概就是4/2/4分離傾倒椅背跟平整性優異了。

邁入全新世代,Audi的底盤也經過一番重整,PPE是高端純電車款專用,PPC則是接替MLB縱置平台,A5也是首款搭載此平台的車款。台灣方面導入的動力相當單一,標準版本都採2.0升配置,但引擎使用的是集團最新世代的EA888 EVO5,燃燒效率更佳,有分為110kW、150kW兩種輸出,前者為150匹/28.6公斤米的最大出力,後者可提供204匹/34.7公斤米。所以大家應該可以發現,奧迪這次不僅改了車名,動力名稱又再度進行更換,保留汽油TFSI、柴油TDI的字樣,但不再用35、40、45等數字區分,直接用輸出功率表示。

A5 Avant的扭力數據比B9來得更大,但是輸出的峰值也來得更晚,從原先的1450轉延後到2000轉才開始爆發,再加上車中多了一百多公斤,起步的衝勁並沒有以往這麼出色,顯得更為斯文,但當速度提起來之後,整體的動力傳遞還是非常線性,S Tronic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換檔速度依舊強悍,動力絕對夠用,但就是沒有以往的運動感受。底盤設定方面150kW車型直接標配了運動化懸吊,避震所給出的回饋也如同我們對於運動化這三個字的預期,一般道路上路感豐富,碎震稍微多了一些,但換來的就是極佳的側向支撐力道,彈簧與阻尼的搭配極佳,側傾幅度不大且反應迅速,相當令人喜歡。如果將場景換到高速道路,PPC的隔音表現讓人驚艷,懸吊也將晃動與彈跳感處理得相當合宜,保持了奧迪一直以來的均衡,這樣剛剛好,有些運動也兼顧舒適的設定,其實更適合大多數消費者使用。
至於整體的評價,大家還是去看一下影片喔!然後這部車一樣沒有車道置中,我怕不講會被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