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wan100 wrote:3000W,馬達已經拆了,應該是單邊 r大也在研究日製軸承,但要特工才能拆,研究出來乾脆直接從工廠就上日製軸承。或請S大到對岸直接找能配合的別間馬達廠照他的設計做馬達算了。
kaiman凱 wrote:r大也在研究日制軸承,但要特工才能拆,研究出來乾脆直接從工廠就上日制軸承。或請S大到對岸直接找能配合的別間馬達廠照他的設計做馬達算了。 凱大,這個軸承問題,也是大陸大嘆苦經的問題。想好用一點的,還是要進口的,比如說從日本進口的。要是自己自做的,恐怕比進口的還要貴。再比如說,飛機發動機軸承,輪船傳動軸承,發電機軸承,在中國大陸,都算是比較老大難,比較棘手的事情。
關於中國大陸軸承行業的一些基本情況 現在很多國外的軸承進駐中國市場,比如:skf軸承、NSK軸承和FAG軸承等。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國外軸承呢?國外軸承和國內軸承的差別是什麼呢? 這幾年我們國內的軸承行業雖然迅速發展,但仍然和國際軸承行業有著巨大的差距。這主要是我們國內成產的軸承很多都不規範,一些軸承的規格和說明都不清楚,讓很多企業不敢輕易訂購。而國外生產skf軸承、FAG軸承、NSK軸承的企業,則相對比較正規,將軸承的規格、用途和說明介紹的一清二楚,利於企業的大批訂購。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軸承企業只顧快速生產,快速提高經濟效益,快速提高人均收入,而不顧產品質量。以前企業講的一些發展標語如:精益求精、高品質等早已不存在了,企業只顧一味的賺錢,而不顧企業的長久發展。而進口skf軸承發展的優勢不是只在質量上提高,而是從質量,包轉,服務全方位在提高自身優勢。尤其是skf軸承和FAG軸承,已經成為我們國內企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作為高鐵基礎零配件的高速列車軸承領域,卻是瑞典SKF、德國FAG、日本NTN等國際巨頭在牢牢佔據著中國的市場,雖然少部份國內企業可以製造時速200公里級別的動車軸承,但相關採購部門還是會採用進口部件,我國高端軸承領域前景堪憂。用於航空發動機配套的高可靠性、高精密度的頂級軸承已成為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研發中繞不過去卻難以翻越的「珠穆朗瑪峰」。以航空發動機主軸承為例,它是航空發動機的關鍵部件之一。在高速、高溫、受力複雜的條件下運轉,其質量和性能直接影響到發動機性能、壽命和可靠性。要想保證可靠性,前提之一就是要保證發動機內的軸承具備長壽命——軍機航空發動機要求在3000小時以上,民機航空發動機要求更高,要求達到數萬小時。高端軸承研發涉及材料、油脂及潤滑、製造、設計、軸承製造裝備、檢測與試驗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還涉及接觸力學、潤滑理論、摩擦學、疲勞與破壞、熱處理與材料組織等基礎研究和交叉學科。高端軸承技術的極端複雜性,其難度非常大,NSK總部有1800個軸承研發人員也就不足為怪了。 現在河南科技大學軸承專業成了全國僅存的「獨生子」,迄今為止該校已為全國軸承行業培養了近2000名本科生和碩士生。這些學生絕大多數已成為軸承行業的技術骨幹,河南科技大學因而被業內人士譽為「中國軸承行業的黃埔軍校」。但該校軸承專業每年僅提供60多名的畢業生,遠遠不能滿足全國上千家軸承廠的需求,眾多軸承廠不出現技術人才斷層才怪。靠每年僅60多名的畢業生去支撐一個較大產業發展實在是勢單力孤、不成比例。河南科技大學軸承專業畢業生雖很受歡迎,但存在2個問題,一是河南科技大學不是全國重點大學,而是省屬地方大學(相當於「二本」大學)。現在,逃離工科成風,即使重點大學傳統工科專業,考生報考都不積極,更不要說地方大學的工科專業。所以報考河南科技大學軸承專業的以中等考分的學生居多,高分的一流考生不多,學生進口質量不理想,清華等重點工科大學應重新恢復設立軸承產業,為中國的軸承產業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有了技術人才的支撐,中國才能實現由軸承大國到軸承強國的根本性轉變。
terrywan100 wrote:其實大陸的軸承也不是...(恕刪) 我的坐駕....大陸雜牌馬達...天天用GPS46左右的速度操他44(單程)88~132(來回加中間出去)公里....已經16000公里了....輕鬆滑行沒異音....下雨天也有涉水漥...我人車總重75+39+21+4公斤....所以...不知是您車子整體太重了或是恰好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