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電車想法請教二:如果有更好的換電感受、更長的行駛距離、更便宜的電池與換電站設計。

靈長類 wrote:
1.散熱, 2.電流 這兩個問題就需要耗費鉅資解決了


1.gogoro也是用風扇,貨櫃用強力抽風扇如何?再不行就要學挖礦工廠的冷氣房了。另外,充電速度決定溫度,貨櫃充電站電池數量多,採用慢速充電,溫度上升應該還好。

2.超大電流供電,採用捷運軌道通電設計,單一粗大銅軌+數百電池座電刷,所有電池邊移動邊通電,完全沒有電線,節省成千上萬電線分佈及避免走火機會,簡單料少又集中,經濟有效。

依集中比分散更有經濟效益的原則,同樣電池群充電,採用手臂粗的單一銅軌集中充電,會比分散數百處,拉數千公尺的電線各自充電,來得經濟又安全。
不管從材料數量價格、線路老化風險、線路保養人力等來看,都是愈集中愈簡單愈少料,才會更經濟省錢。換句話說,數百處各自充電的數百電線,把裡面銅線集束起來,會比單一銅軌還粗很多。因此,還是單一銅軌供電最經濟有效。
Jinan20190804
換電站非室外型就有點悶熱了 (例如:桃園永安門市),何況越多冷卻系統的耗電,環保上就不太合理。
區5678
散熱與供電都可以克服,只要成本能降低就是王道。
靈長類 wrote:
內部走線當然沒問題, 重點是台電要拉多粗的電線到這個站點呀(恕刪)


小弟查以前的文,有人紀錄10車份的換電站運作最高是每天是77.5kwh,假設以80kwh計算,在白天12小時分攤,平均每小時6.67kwh,乘上230站,40呎貨櫃換電站是1533.3kwh,以小型工廠10kv城市配電網供電,採用高壓變壓器(5000kw),可以滿足供電需求。



圖片引用自http://www.win-winning.com.tw/product_cg10416.html



重點還是集中比分散省錢。使用一座這種規模變壓器,也是比230座小型變壓器( 含變壓器、線路、機殼、管道、保護開關、人工巡視檢修保養、租地安裝..... ),還要來得省錢。
ukj2621004 wrote:
能量密度有待提升: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只有傳統鋰離子電池或聚合物鋰電池的 60~70% 左右,能量密度有待提升,不過比起鎳氫電池能量密度仍然提升了 70% 以上,讓應用的範圍更廣。

別串有人說了
磷酸鐵鋰能量密度較低, 那對於空間非常受限的機車來說使用上更加嚴苛
現在的速克達已經犧牲了部份車廂空間來放電池
你使用磷酸鐵鋰電池不就要犧牲更多?
那乾脆應用在檔車上就好啦, 續航隨便都可以做到破百Km
顧此失彼了?
看看兩陽或PGO的油車, 玩單槍中置避震把尾部拉高
壓縮到車廂空間就被詬病了
顯示很多人對速克達的車廂空間很在意
再者
做電池塔往上疊就是為了節省空間
在有限的單位定點空間內放更多的電池
結果又因為能量密度較低的問題需要更多空間才能有單位相同的總能量
因為其意味著換電頻率會更高, 需要更多的電池周轉
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路人39 wrote:
別串有人說了
磷酸鐵鋰能量密度較低, 那對於空間非常受限的機車來說使用上更加嚴苛
現在的速克達已經犧牲了部份車廂空間來放電池
你使用磷酸鐵鋰電池不就要犧牲更多?
那乾脆應用在檔車上就好啦, 續航隨便都可以做到破百Km
顧此失彼了?
看看兩陽或PGO的油車, 玩單槍中置避震把尾部拉高
壓縮到車廂空間就被詬病了
顯示很多人對速克達的車廂空間很在意
再者
做電池塔往上疊就是為了節省空間
在有限的單位定點空間內放更多的電池
結果又因為能量密度較低的問題需要更多空間才能有單位相同的總能量
因為其意味著換電頻率會更高, 需要更多的電池周轉
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就是看上磷酸鐵鋰電池的低廉價格與高度安全,才會設計8顆大小的重型電池,彌補電量較差的缺點。放在車底不佔車廂空間,又能穩定車身重量,雖然不利加速與耗電,但是憑著馬達大扭力特色,加速不致於太差,又有大電池供電。可以取得一個大眾喜歡的平衡點。

就是提供更便宜的電池費、3倍的使用距離、1/3換電次數、輕鬆更換不用人力搬..........雖然遲鈍一些,但是對於不追求性能普羅大眾,犧牲一點小性能可以換來更多好處,說不定能成為市場大宗。
身為車主我講一下使用者的觀點好了。
一個大型站取代100~200個原本的換電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未來要換電池可能要跑很遠。
甚至有可能比我要去加油站的距離更遠,也很可能完全不在我會經過的路上。
所以雖然得到更好的續航卻造成我生活的不方便。
換電站減少一定會讓大部分人換電習慣改變,也就是除了住在換電站旁邊的人以外其他人都不方便。
而且站點減少排隊問題肯定會出現,原本一兩百站的人都集中到一個站換電池。
而且這個站同時只能讓兩台車換電池,這樣能不大排長龍嗎?尤其是上下班時間。
我如果要趕上班的話,目前30秒內能換好電池的速度是我能接受的。
另外如果電池變大變重,且要在貨櫃屋裡換電池絕對比現在的換電要久上不少。
趕時間的時候真的會很慌張。

小弟拿過兩張證照,塵世中一個迷途小SE。
powjet
投一張贊成票,我支持較低 "單位成本、低門檻" 的換電站,多設幾個,比起 "高成本、數量龐大" 的換電站,對我的便利性好多了
看放置位置就不行

車架強度不足會斷

要放不是不行,空間不足只能加龍骨強化

龍骨車也不是大眾能接受的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終究只是夢想

凡事都會有風險
光一個好死不死如果發生火災就先打個問號
這Idea不OK,因為太多的盲點

樓主只一心的著眼於換電和里程這件事情

但沒有完全顧及消費者的心理

消費者要換電有許多情境

有可能快沒電了急著換電

有可能趕時間去別地方

有可能只是順路經過換個電

但你只想用一個近似超級換電站的想法去替換掉一堆的小型充電站

道理很簡單

今天你在路上尿急快尿出來了

你希望在下個路口就出現一個小便斗給你尿尿

還是希望再10個路口出現一個超大超豪華廁所給你尿尿

今天不論你的電池可以延長多少里程

不過就是延長換電的時間和頻率而已

但卻對換電這件方便性來說沒有幫助

反而因為讓換電站減少,而讓換電方便性大打折扣

GGR現在都還要規定一個月沒騎車就要把電池還回去

如果你還把電量搞得更大

又無法確認每個消費者騎乘的習慣

你只會讓電池保養這件事情變得更加困難

GGR應該作的不是能源公司

而應該是大數據公司

換電站不是到處亂放亂投就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絕對也不是一篇文章就寫往大型化發展就解決的事情

看看路上的Youbike

有的站旁邊要準備一堆車,有的不用

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要準備多少車,什麼時候車會用完呢

什麼路段什麼時後,是電池使用的高峰呢

來得及充電嗎?電池數量需要排隊嗎?需要排隊嗎?

通通都是公司要用大數據去仔細思量的

這也就是樓主的貨櫃換電站無法施行的原因

不是拿著牛刀去砍雞就所向無敵,凡事迎刃而解

現在就是流行輕資產去中心化

GGR才能用電池塔去保留彈性

讓一個充電站可大可小可擴充

你要搞個貨櫃租個店面讓人騎進去換電

不論你要不要動手能多快換電都註定無法成功

後面的研發費用都先不拿出來算了

現在GGR的痛點不是在電池的里程,也不是在換電的方式和速度

這麼多人也都在提著電池換電

可見這重量其實也在大家的可接受範圍

換句話說你在嘗試解決一個其實不是問題的問題

換不到滿電的電池

睿能自己好好的拿數據出來研究一下就能解決的問題

這是睿能自己該打屁股功課沒做好

看看網路上不爽GGR的文章

都是在不爽維修麻煩昂貴耗時太久,維修點太少

還有一些妥善率的問題

建議樓主也可以好好思考

路上的車子不論大台小台耗油省油

為什麼單趟總里程都差不多呢

怎麼你VIOS不搞個大油箱

一次開個1000公里不是最方便嗎

好好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不能只是用工程師的腦袋來看世界喔
kidojjone wrote:
身為車主我講一下使用者的觀點好了。
一個大型站取代100~200個原本的換電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未來要換電池可能要跑很遠。
甚至有可能比我要去加油站的距離更遠,也很可能完全不在我會經過的路上。
所以雖然得到更好的續航卻造成我生活的不方便。
換電站減少一定會讓大部分人換電習慣改變,也就是除了住在換電站旁邊的人以外其他人都不方便。
而且站點減少排隊問題肯定會出現,原本一兩百站的人都集中到一個站換電池。
而且這個站同時只能讓兩台車換電池,這樣能不大排長龍嗎?尤其是上下班時間。
我如果要趕上班的話,目前30秒內能換好電池的速度是我能接受的。
另外如果電池變大變重,且要在貨櫃屋裡換電池絕對比現在的換電要久上不少。
趕時間的時候真的會很慌張。


謝謝您製圖回應,個人也是四年的G2車主,覺得您說得有道理,值得規劃深究。

貨櫃換電站與加油站有點類似,依經濟部能源局今天公告,全台灣有2492家加油站,供應698.4萬輛汽車及1599.3萬輛機車( 2021/2/8聯合新聞網報導 ),我們回想一下油車經驗:生活圈多遠有一座加油站?加油站有幾座加油島?上班排隊加油擁擠程度如何?整個回想下來,似乎2492加油站,多年來可以滿足2300萬輛汽機車運作。

同樣標準來看貨櫃換電站,與加油站一樣具有無限量供應特徵。40呎貨櫃主要在人口稠密區的加油站腹地,可以設兩三座,每座可以改為三車道更換,就可以應付短時間人潮湧入。而20呎的中型貨櫃,就可以多分佈市郊地區。至於人口更少地區,可以用更小的貨櫃規模,達到區域平衡目的。

至於換電速度,取決於機車定位速度。小弟設計的快速定位,可以在幾秒內卸載新舊電池,會比加油站快很多。

綜合以上,貨櫃換電站可以比照傳統加油站,無限量且快速供應重型電池,滿足未來全電車時代的需求量。
a8044933 wrote:
看放置位置就不行

車架強度不足會斷

要放不是不行,空間不足只能加龍骨強化

龍骨車也不是大眾能接受的


是的,需要重新設計強化的龍骨架構,並通過車輛彈跳及撞擊測試。

其實,腳踏部份有點高,電池可以考慮設計成 ▆▆▆▂▂▂ 形狀,讓腳踏部分薄一點,座墊下面厚一點。
飆焱
你的想法很好,我之前也有想過類似的,但不同的是我的想法是把磷酸鐵裡外殼座部分強化,當作車身結構強化的一部份,一來可避免車身強度不足,二來可避免因路況不佳或上下騎樓時底盤的碰撞造成形變
飆焱
其實主要是台灣法規不允許私自組車上路,不然也曾考慮自行組一台驗證車實驗看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