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寬與輪胎在地面的接觸面積,可能無關!

四樓是對的。摩擦力公式F=u*N沒有面積因子,所以容易忽略胎寬的影響。
但輪胎在運動下壓力N隨車身傾斜角、重心、離心力動態變化;摩擦係數u也與路面材質、濕潤程度、溫度與形變對應。
所以要用有限元法計算模擬。寬胎的作用理論上不是增加摩擦力,而是在不斷的形變運動中最大程度保留和地面接觸的能力。
否則稍微用力過彎腳踏車胎就翹腳,摩擦力再高失去接觸面也是白費力氣。
gudodayn wrote:
它這影片的結論就是你兩點的重點摘要 ... 同車重量下, 寬胎 (呈現 寬x短 足印) vs 窄胎 (呈現 窄x長 足印) - 兩者接觸面積相當

他並沒有開不同的輪胎 到賽道(比較LAP TIME), 到普通道路上 評測 油耗/ 煞車距離/ 操控 (麋鹿測試, vehicle slalom, 等等) ...

所以你的 "總結: 改寬胎,弊遠大於利" 是哪一個數據給你這樣的結論???


我懷疑你是否有完整看完影片?你可以從影片的13:32開始觀看,或許能幫助你更全面理解內容。此外,根據我實際的經驗,改裝寬胎確實是弊大於利。姑且不談寬胎對加速造成的負面影響,單就對底盤、三腳架、轉向機構等部件的負擔而言,就讓我深刻體會到鐵套等關節部位的磨損程度有多明顯
cyperbone wrote:
https://www...(恕刪)

這解釋跟一公斤的棉花與一公斤的鐵一樣........
應該用同樣的胎行材質去比較200胎寬跟210胎寬與輪胎在地面的接觸面積.....才准
........
畢竟胎質軟硬度也影響接觸面積.......
F1的賽車胎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且也許我的胎質(A牌.....不是你的胎質(B牌
cyperbone wrote:
實驗雖然是在靜態下進行,但它揭示的物理原理——接觸面積由車重與胎壓主導,而非胎寬——在動態行駛時仍具有參考價值。當輪胎開始運動,的確會出現變形和滑動摩擦等變因,但這些變因同樣會受到車重與胎壓的影響。

你搞錯了一件事情,寬胎之於抓地力提升的原因是當輪胎已經受力變形到極限時,寬胎與地面接觸面積還是會大於窄胎,所以如何達到這個"極限",就是"車重"與"加/減速度"這兩項。

簡單說,車輕或是加/減速度慢,不會讓寬胎與窄胎都達到極限時,就是你說的差異不大的情況。

但反過來說,車重或加/減速度大於窄胎極限時,窄胎不可能無限度的變形去貼合地面,這時候寬胎能接觸地面的面積就會大於窄胎了。

cyperbone wrote:
單就對底盤、三腳架、轉向機構等部件的負擔而言,就讓我深刻體會到鐵套等關節部位的磨損程度有多明顯

你說的沒錯啊,本來更大的摩擦力就代表與車身結構更大的反向作用,抓地力越大對各種組件本來就是更嚴苛的環境,但反過來說,你想要的是更長的零件壽命還是更好的操控手感?
靜止狀態是這樣沒錯,但輪胎不是剛體而是行駛時一直在變形。輪胎就像橡皮擦,越用力壓側向摩擦力愈大,試想用橡皮擦的「點」或是「整個面」去摩擦紙張哪一個摩擦力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車手在入彎道前要做Trail Brake,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讓荷重持續壓在車頭讓前輪有更好的抓地力。
瓊斯 wrote:
靜止狀態是這樣沒錯,但輪胎不是剛體而是行駛時一直在變形。輪胎就像橡皮擦,越用力壓側向摩擦力愈大,試想用橡皮擦的「點」或是「整個面」去摩擦紙張哪一個摩擦力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車手在入彎道前要做Trail Brake,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讓荷重持續壓在車頭讓前輪有更好的抓地力。


有討論總是很棒的,這邊真的太多沒有教養的酸民,連影片也沒看就亂回,回覆也完全沒有內容,更多是酸言酸語,不曉得台灣教育是出了什麼問題??

不過,上面用橡皮擦來類比,並不完全適用於輪胎和地面的接觸現象。輪胎的接觸並非‘點狀’或‘整片’的摩擦,而是在行駛時保持一個隨著胎壓和形變而變動的接觸面積,且黏附力和剪切力在輪胎上更為重要。實驗中證實,窄胎和寬胎在相同胎壓下接觸面積相等,這與單純的橡皮擦面積摩擦不同。

Trail Braking 的確能增加前輪抓地力,但這是因為將車重壓在前輪,增加了法向力,而非直接改變胎寬或接觸面積的作用。窄胎和寬胎在Trail Braking時都會因為車重轉移而增加抓地力,並不是只有寬胎才能發揮效果。

寬胎在高負載行駛時確實能減少橫向變形,保持更穩定的接觸面積( 影片中有提到寬胎有此一側向剛性的優點 ),但並不代表其摩擦力比窄胎一定大。在Trail Braking時,增加的是法向力(N),這才是摩擦力變大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接觸面積變寬或變長。摩擦力的提升主要來自車重轉移和懸吊系統的優化,而非輪胎變寬後就自動增加摩擦。
我沒看影片
車重W
胎壓P
接觸地面積A
W=PA
輪胎越寬接地寬度/面積越大
胎壓P可以用小一點舒適性好
另外F=µN
接觸面積不一樣、胎壓不一樣、胎紋不一樣
µ就會不一樣
µ是實驗得來的不是一定值
適配很重要, 有一個RANGE, 太細危險, 太寬耗油引擎傳動系統負擔增加太多

日系車老是為了省油比同級歐系車胎寬小

結果就是很容易失控
winyi wrote:
車重W
胎壓P
接觸地面積A
W=PA
輪胎越寬接地寬度/面積越大
胎壓P可以用小一點舒適性好


請教上面說法是否有一點錯誤?
根據上面提到的公式:車重W、胎壓P,此兩個因素是決定接觸地面積A大小的物理因素;那就表示跟胎寬無關了;在W、P不變的情況下,寬和窄的輪胎在接地時會形成不同的接地形狀,寬胎的接地面積形狀是「寬而短」、窄胎的接地面積形狀「窄而長」,但二者總接地面積是相同的;這部分在影片中都有演示出來。這也符合本篇的主題:胎寬與輪胎在地面的接觸面積,可能無關!

其實,通篇要強調的是:一輛車的先天結構設計,如懸吊設計、輪拱空間等,已大致決定了它適合裝多寬或多窄的輪胎。如果真的追求性能,輪胎的剛性、胎質、胎壓設定、胎紋設計等因素比單純的胎寬更重要,這些才是主要影響車輛在不同路況和動態情況下的抓地力表現。
claus950 wrote:
你搞錯了一件事情,寬胎之於抓地力提升的原因是當輪胎已經受力變形到極限時,寬胎與地面接觸面積還是會大於窄胎,所以如何達到這個"極限",就是"車重"與"加/減速度"這兩項。

簡單說,車輕或是加/減速度慢,不會讓寬胎與窄胎都達到極限時,就是你說的差異不大的情況。

但反過來說,車重或加/減速度大於窄胎極限時,窄胎不可能無限度的變形去貼合地面,這時候寬胎能接觸地面的面積就會大於窄胎了。



你提到寬胎在‘極限變形’時接觸面積大於窄胎,但實際上,這個‘極限’是由胎壓設定、胎壁剛性和橡膠配方等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不單純由胎寬決定。寬胎在極限工況下確實可以減少形變保持較大的接地面積,但它的抓地力優勢來自於形變控制和穩定性,而非單純增加接觸面積。窄胎如果具備高剛性設計,接觸面積的變形極限也不一定比寬胎小。
cyperbone
你冷靜,我的觀點沒有違反物理定律,只是比你多考慮現實中影響輪胎接觸面積的多種因素而已;倒是你可以說說,WRC賽車為什麼都只用窄胎?
claus950
當然是因為WRC走非鋪裝賽道,比起極致的抓地力,更需要可以靈活操控的窄胎啊,反之則是鋪裝賽道的GT或是F1有人在用窄胎的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