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展沒時間去看跟喝,但是對這個顛覆傳統設計的粉碗,確是耿耿於懷。展後因緣際會,入手了一顆二手的Blend/Origin濾杯。每天就用它來做單品的美式,搭配Slayer Shot預浸跟末段降壓萃取的方式,這段時間的美式好喝極了。當然也許是心理因素作祟的關係。

前幾天剛好又碰到機會,店家願意押金借我另外三款的粉碗使用一個月,於是就梭哈了。如果用的不錯,要買斷收齊也行。木舌嚐不出來,也提供無償退回。本來也沒那個膽量跟勇氣一下買齊四款,索性就實驗性質的用看看吧。

說真的,相信每個有在使用義式咖啡機的人,都很看不慣WAFO粉碗萃取的速度,看不到你要看的老鼠尾巴,還像通道效應的多水流,薄到幾乎沒有Crema的Espresso。想說這會好喝才有鬼。我剛拿到第一個濾杯也是這樣想。但用了一週,還真心覺得他有過人之處。唯一沒有說服力的地方,就是我目前只用93.5度,沒有按照他說的98度,且粉量要降低到16g,然後磨非常細。

接下來我要好好來按照他說的方式,用比較科學化的方式,提高溫度,降低粉量跟濃縮萃取時間跟咖啡液容量,好好玩一下每種濾杯,看看是否真的有所差異?來確定不是自我催眠的假象而已。

說到這裡,我忽然覺得咖啡跟玩音響或攝影總是有數據派跟情感派的分別。有人重視數據,要用儀器測量,才能量化,才有說服力。我雖然也同意這樣也許比較客觀,但是咖啡好不好喝,音樂好不好聽,跟完美光學設計雙非球面鏡頭拍出來的相片好不好看,都沒辦法用特定的儀器來測量決定,而是自由心證,再主觀不過的判斷了。我只能說,覺得有那個價值,就花吧。覺得是浪費錢,那就省下來吧。但是重點是當你花錢的當下,能夠得到自己要的,那才是最重要的意義。

以上只是個人不專業的分享,沒有打算幫店家業配,所以請不要私訊我取得管道。


WAFO粉碗入手
文章關鍵字
lonine wrote:
覺得有那個價值,就花吧。覺得是浪費錢,那就省下來吧。但是重點是當你花錢的當下,能夠得到自己要的,那才是最重要的意義


還好我跳54mm了
CIVIC-阿龍
哦哦...原來如此
lonine
n863204 是好玩,但也要浪費很多豆子才能找出最佳沖煮參數
lonine wrote:
咖啡展沒時間去看跟喝...(恕刪)


請問L大有濃度計嗎?想知道各粉碗萃取率和一般粉碗的差異^^"
lonine
沒有耶!因為我也沒打算用數據說服其他人,而且想要任性地用自己的味覺來確認風味的改變,不管是變好,沒變或是變差。
lonine wrote:
老鼠尾巴


我猜這是否粉杯受壓瞬時形變的結果?如果有可以對抗瞬時形變的粉杯,咖啡是否還會集束?

光學變不變形,和影像內容感不感人通常沒直接關係,咖啡萃取率至少可以判斷口感平衡的方向,當然,這也不能直接用來判定好不好喝。
lonine
因為它厚,且製程不同。所以萃取瞬間不易變形,所以不容易或是要到很末端才會有老鼠尾巴。口感很主觀,所以真的很難用數據量化。

我也覺得好喝,但是我只有買s/s
lonine
早上用S/S。沒有改變其他設定,流速比Blend/Origin快不少。味道有一點不太一樣,下次有時間可能用AB test,會更清楚改變跟差異性。
we543543 wrote:
我猜這是否粉杯受壓瞬時形變的結果?如果有可以對抗瞬時形變的粉杯,咖啡是否還會集束?

不是瞬時形變而已,一般濾杯會永久形變,濾杯其實是耗材
WAFO和Weber的Unibasket都是厚而不會變形
目前從影片看到的,很不容易匯聚成老鼠尾巴
用espresso小杯子就很容易滴到外面
用上手了的話就改用有底把手好了

我前陣子因為把無底把手拿去做成測溫把手,只剩有底把手可用
習慣後用得還滿開心的
因為不管再怎麼熟練,偶爾還是會有小凸槌,用無底就會強迫去看
看了又如何,還是喝下肚啊
一點點小失誤也不太影響味道,所以不如不看
如果不是換豆子或試其他參數,真的不太需要看

WAFO的IG上好像有個測試的影片
把濾杯隔成4象限,萃取時放4個杯子
每個杯子接到的咖啡量一樣多

比較奇怪的一點是WAFO濾杯目前版本還是跟VST一樣不是完全直筒
底部直徑跟VST一樣是55mm
最近又po了一張25g濾杯,深30.5mm,有完全直筒和略縮底的版本
不知道18g濾杯有沒有出完全直筒版的計畫
lonine
謝謝!
authmanl
最右邊那杯看起來有多一點
WAFO 是挺香的

有玩義式的還是鼓勵可以收一個,如果只想收一個,Spirit可能還是比較讓品飲者更能體會WAFO的驚豔之處


ct556 wrote:
WAFO 是挺香的有...(恕刪)


同意您的看法,不過您用的是4S
我個人是感覺,如果喝單品或是淺焙的豆子,SOE/Spirit是四個WAFO中must have的一個。今天改用98度(原本93.3度),16g豆子(原本20g),MC4退三格(目前用刻度1)。這樣的參數來煮(Slayer Shot 無壓預浸約20秒),時間趕,沒細量出來的epsresso重量,但初估18秒出來的濃縮量應該跟目標值(40-42g)差不遠。淺嘗濃縮液的酸味適中,味道很平衡。厚度比昨天好多了。

SS濾杯感覺很有個性,而且小小的變動參數,就會大大影響結果。當然這只是拿到的第二天,要多花一些時間才能摸透他的個性。

WAFO的孔很細,特別是孔數最多的SS,SOE/Classic(SC)有人擔心不好清洗,事實上沖煮完後,用蒸氣沖一沖就很乾淨了,不一定會需要像有人說的要用到超音波機器清洗。

目前不確定是不是後續拿到的三個粉碗都會全留,但是SS目前應該是一定會留下的一個
lonine
平常我都用20g豆左右,用這濾杯,我只用16g豆,提高水溫跟預浸,磨更細三格,雖然流速變快,但是很奇怪,味道確很好。很多有測TDS的人都發現是增加而非降低。這可能跟水更有效率分布粉中有關。
we543543
tds拉高,通常意味著更均勻的萃取。
粉碗底部不用滤纸这一项就好评,期待更多测试,weber的不用滤纸的话粉卡在里面会怀疑人生
lonine wrote:

n863204
想請問深烘豆喝拿鐵的話,哪款感覺口感差比較多,還是說有比較好但只是些微差異呢,另流速快淬取下的濃縮cram,比較原本的話,是否變更單薄不利拉花呢~謝謝



我早上用4S,用中深焙豆,也用16g粉,用MC4竟然退了7格,濃縮液拉花沒問題。香氣很棒,苦澀味幾乎沒有。也許原本的豆子就烘的不錯。但是降低粉重,確也沒讓味道變淡很多,反而苦味還少了一點。硬要比烘焙程度跟粉碗的關係的話,我覺得每種粉碗適用的豆子不同。淺焙豆搭SS超棒,4S適合用來作配方豆。當然之後我會反著實驗看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但是我想如果預算夠的話,是可以買來玩玩的。今天會再好好玩一下這四個粉碗。
n863204
等您測試看看4款哪款較適合配方豆再入手 感恩~~
vivasai
詢問了廠商,他們是說Blend的兩款都適合配方豆,差異在B/O甜感明顯跟尾韻好,B/4S前段香氣明顯,但現在買不到全新的,目前網站下單不運送台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