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咖啡「點滴法」......看滴滴滴的過程會有焦躁感

在YT上看過幾個不同的點滴法的影片
應該蠻好找的,隨便找就很多支
不確定味道怎麼樣,但總覺得看這種滴滴滴滴滴的過程......

很漫長,還帶點焦躁感
很像水龍頭沒有關緊或是水管漏水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急性子了?
我通常看不完整個沖煮的過程

這樣滴出來的咖啡真的好喝嗎?





您可以找幾家這樣咖啡館;喝喝這樣手法的風味咖啡館;除了山田咖啡金澤手沖法外
其他台北有幾家也是用同樣手法
喝咖啡可以在家玩玩
最大樂趣我認為還是可以到處去咖啡店踩點喝喝各家咖啡師的手法
phil1881
室香咖啡廳 也是金澤手沖法 可以試試
陸易牙 wrote:
不確定味道怎麼樣,但總覺得看這種滴滴滴滴滴的過程......

很漫長,還帶點焦躁感
很像水龍頭沒有關緊或是水管漏水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急性子了?
我通常看不完整個沖煮的過程


愚鈍的我今天被文青同事教導了一個新詞 : 左膠
陸易牙 wrote:
很漫長,還帶點焦躁感


反正會酸的那一隻手都是別人的 ...
花錢買 讓老板手酸
陸易牙 wrote:
這樣滴出來的咖啡真的好喝嗎?

好不好喝是主觀的,找一家店喝喝看就知道囉
手沖過程不想看就不要看

我最早認真學(付費上課)的手法是KONO
但是好幾年前我就已經不用這個方式沖了
主要是因為KONO這個手法,由於粉水比的關係,萃取率低
咖啡粉的用量會比較多,就是比較燒錢啦
現在我日常沖一杯是用14g粉,粉水比1:15

雖然KONO手法的萃取率低,但因為手法的特殊性,平衡是很好的
bakafish wrote:
KONO這個手法,由於粉水比的關係,萃取率低
咖啡粉的用量會比較多


日式各種帶表演性質的密技多數開發有段時間了,我認為是配合當時條件的豆子所開發。

當下從種植、處理到烘焙和過去(以歷史觀點,不算太久前的過去)不太一樣,現代多數的豆子(至少精品類的)似乎不必要將事情搞到這麼麻煩,雖然我很喜歡看表演。
bakafish
我如果在咖啡展有看到KONO或金澤的試喝還是會去討一杯來喝,這個手法有其特殊性,不過我覺得在中焙以上的豆子發揮得比較好

陸易牙
wrote:
在YT上看過幾個不同...(恕刪)


為何要看完。
看完你也喝不到。

我看第二支片子,沒幾分鐘呀!
焦燥?無法理解。

就去找店家喝喝看。
we543543
第一支的確讓人焦燥[笑]
陸易牙 wrote:
在YT上看過幾個不同...(恕刪)


這好像已經不是這一兩年的咖啡沖法潮流....
最近不是流行no bypass 的蛋糕杯?
看完了!!!
我是沒辦法這麼耐心
在外面就直接花錢請別人煮給我喝
在家直接用全自動的twinbird煮 味道也不錯
bradytan
twinbird真的蠻不錯的,上週到同學家被驚艷到,磨很細卻沒有過萃。
之前在科技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有喝過點滴法的
剛開始沒發現,是跟老闆娘聊天超過一般等待時間(因為是外帶),仔細看了才發現是用滴的
比平常自己亂沖多了兩倍時間,大概沒有太多人的小店比較做得到
這樣手法感覺初期就不太需要悶蒸等待過程,還有能動態調整相對沒有膨脹到的咖啡粉
比較好奇到中後期萃取會不會比一般法溶出更多東西(沒比較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