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543543 wrote:如果能精確估算出細...(恕刪) 我覺得這正是盲點所在如何證明表面積很重要?如果表面積很重要,為何Matt Perger在V60細粉沖煮法裡使用97度的熱水加上攪拌,萃取率也只能達到20%多一些?磨到那麼細,表面積應該遠比我們肉眼都能看出顆粒的表面積大千百倍吧用雷射分析出來的結果若正確,細粉量就那麼點只因為它表面積佔了全部咖啡粉的70%,就說它是主角我覺得說不過去這種說法等於把咖啡粉能萃取出多少可溶性物質全部推翻舉例來說,萃取率20%,就是你從20g咖啡粉中溶出4g可溶性物質這4g要絕大多數由細粉來貢獻,試問細粉總量有幾g? 當中的可溶性物質佔幾g?如何證明粗咖啡粉粒很難萃取到?得先把細粉分離出來,針對細粉和粗粉去做萃取,看看各能做到多少萃取率細粉分離不出來,一切都是推論而已雷射分析的過程如果也無法分離細粉,那麼雷射的結果也不正確,整篇文章都白搭
bakafish wrote:如果表面積很重要,為何Matt Perger在V60細粉沖煮法裡使用97度的熱水加上攪拌,萃取率也只能達到20%多一些?...(恕刪) 正好昨天看到,覺得很神奇。沒想到漁大今天就提了。
幻之橘 wrote:各位前輩,我所使用...(恕刪)實驗結果如下:17g 16℃常溫豆,30s萃取咖啡液31.9g17g 4℃冷藏豆,30s萃取咖啡液23.5g//// 個人覺得這個實驗方向跟標題,有點.. 有點那個不合物理。因為磨粉跟後面沖泡出來的咖啡液之間的變數過多,且不易控制條件。另外冷藏豆,冷藏拿出來的最大問題是,一開袋就會冷凝空氣的水分,因此這邊表面含水會影響你的17g稱重,與過多水分在研磨機中。好的控制條件,應該是整體(豆子含研磨機)都完全處於4度C下,來進行操作......但沒冷房對吧。若是要探討,冷藏豆與常溫豆的差異。應把冷藏豆密封好,冷藏一段時間後,拿出來室溫回溫到常溫。再與常溫豆相同的環境下去操作比較。比較的重點,也應放在研磨後的粉體,觀察他的物性(粗細或分散性之類,可以客觀比較的因素)。因為在進行沖泡這項步驟,有更多變數存在,而且實驗的次數也該要多次取其平均。步驟不嚴謹,就作實驗結果,就容易迷失方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