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新手espresso入門的粉水比?

xhining wrote:
https://www(恕刪)


影片49分左右提到nature 2020十月那篇<<Brew temperature, at fixed brew strength and extraction, has little impact on the sensory profile of drip brew coffee>>, 昨晚先看了一下摘要,光標題就夠震撼的。
we543543 wrote:
影片49分左右提到nature...(恕刪)

先前Socratic Coffee在IG上po出這篇文章時我就有去看了一下
https://www.instagram.com/p/CGAEkSUFtMP/
不過內容太長,實在懶的看完,而且很多部分我可能也看不懂,只是覺得滿有意思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73341-4

文中提到
Three separate brew temperatures of 87 °C, 90 °C, or 93 °C were tested, adjusting the grind size and overall brew time a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target TDS and PE.

我想這三個溫度都還在合理的沖煮範圍裡,所以粗細度和時間應該也都在合理範圍內
文中好像有提到用Guatemala Lab磨的粗細度
至於時間,不知道文中是否有提供詳細數據
如果把花費數小時的冰滴,和只用1分鐘出頭的97度以上高溫磨細快沖都納入
結果還會一樣嗎?

光是沖煮時間不同,就要控制不同的注水方式才能達成
而不同的注水方式,又影響到沖煮時的擾動
實驗歸實驗,若要真正應用到沖煮上
恐怕還是很難做到「除了水溫、粗細與沖煮時間外,其他變因相同,做出相同濃度與萃取率」的沖煮
反而我們還是會以水溫做為控制萃取率的工具之一,從而改變味道
舉個例,三段水溫沖法
實驗只是告訴我們,味道的改變不是因為水溫,而是萃取率
玩得更深入,是各階段的萃取率,而不是只看整體萃取率
we543543 wrote:
影片49分左右提到nature...(恕刪)

我看教授在說明的時候,也回放在確認教授想表達那3個溫度對沖泡結果影響不顯著,我是蠻開心的,但是我每次沖泡還是會固定1個溫度,目前手沖我固定90度,espresso 93度,倘風味不如預期的話,要顧慮的變因又少一個。

反正現在是開放社會,尊重多元觀點,言之有據我就信,會依照你的看法去試驗,如果結果是好的,就學習到一種方法,若結果不好亦無妨,就體驗到一種經驗。
bakafish wrote:
如果把花費數小時的冰滴,和只用1分鐘出頭的97度以上高溫磨細快沖都納入
結果還會一樣嗎?

光是沖煮時間不同,就要控制不同的注水方式才能達成
而不同的注水方式,又影響到沖煮時的擾動
實驗歸實驗,若要真正應用到沖煮上
恐怕還是很難做到「除了水溫、粗細與沖煮時間外,其他變因相同,做出相同濃度與萃取率」的沖煮
反而我們還是會以水溫做為控制萃取率的工具之一,從而改變味道
舉個例,三段水溫沖法
實驗只是告訴我們,味道的改變不是因為水溫,而是萃取率
玩得更深入,是各階段的萃取率,而不是只看整體萃取率


這篇沒有做cold brew的比較,只做87-90-93三組溫度的drip brew,商用美式機。

The grind size and flow rate were adjusted as needed to yield brews at the same TDS and PE when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

三段水溫沖法應該沒做過相同濃度/萃取率的實驗,說不定結果還是相同。
we543543 wrote:
三段水溫沖法應該沒做過相同濃度/萃取率的實驗,說不定結果還是相同

我覺得這不重要
跟上一篇的總結一樣
實務上我們還是會用水溫做為控制萃取率的工具(即使誤認為是水溫改變味道)
而不是變動水溫還要做出相同的萃取率,結果去變動一堆參數
bakafish wrote:
我覺得這不重要跟上一(恕刪)


如果做出來不顯著,那準備搞三支溫控壺的豈不是白努力

我自己好幾年不在溫度上著墨了。手沖兩個溫度,攪拌法是滾水起沖(手法建議),46就滾水倒手沖壺八分滿,溫度計早不知收哪去
we543543 wrote:
如果做出來不顯著,那準備搞三支溫控壺的豈不是白努力

不是啊
這個實驗是以不同水溫做出「相同的濃度和萃取率」,來驗證味道是否因為沖煮水溫而異
但實務上是以不同水溫做出「不同的濃度和萃取率」,為的是改變味道
目的不一樣

我個人經驗是水溫對整體萃取率的影響是有,但不大
不過如果以顯著的溫差做不同階段的萃取,對該階段的萃取率的影響我想應該不小
bakafish wrote:
實務上是以不同水溫做出「不同的濃度和萃取率」,為的是改變味道
目的


為了這個目的,我通常只會改變研磨粗細
忍不住回一下:
Nature的那篇是有個假設:濃度和萃取率一樣的條件下。

溫度可以看投影片的52、53頁,水溫絕對是影響萃取率的重要條件(3T之一)。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44頁說的。很多時候會這樣。
所以不能純看感官,把沖咖啡搞得像玄學一樣…

相關內容可以依投影片位置檢索影片,看教授的說明。(當然還是建議從頭看)
xhining wrote:
忍不住回一下:
Nature的那篇是有個假設:濃度和萃取率一樣的條件下...(恕刪)

沒錯啊,上面的討論應該都沒有忽略這個重點
而且使用的水溫都是在常見且十分合理的範圍內
萃取法也是限定使用那台咖啡機
設定條件,這是做實驗很重要的前提
實驗的結論,也只能限制在這個前提之下
超出範圍,結果就不成立,例如我前面提到的冰滴與高溫磨細一分鐘快沖

我最近的心得是,高溫快沖,相較一般的沖法,即使萃取率相同,有些味道就是出不來
應該是時間不夠把某些物質溶出
所以萃取到的東西會不一樣,味道當然也會不一樣

而改變四六沖法的每一階段注水量,作用會類似在不同階段用不同水溫萃取
會改變每一階段的萃取率
每一階段溶出的物質不同,因此改變該階段萃取率,就會改變萃取出的物質佔比
所以即使最後的總體萃取率相同,味道也會不一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