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先進好,日前入手espresso咖啡機,本著取之m01用之m01的精神,post了開箱心得文,現在在摸索粉水比的基準,溫度93±2度c,萃取秒數25±5秒,9大氣壓力是多數認可不再重複,僅聚焦在粉水比,目前有找到的建議基準有2如下:

一、certified Italian espresso,粉水比1比3.6:
  參數如下:
  粉重:7g
  萃取:25ml,約0.88oz,即25g
  粉水比:7比25,約1比3.6

二、Espresso Theory(有請2015世界Barista冠軍CHARLES BABINSKI站台,但沒指出這是否是他的泡法)

  裡面提及粉水比1比11比21比3,讓大家嘗試。

  不知道各位先進會建議新手入門先以那種粉水比為基準,再依口味調整自己的喜好,或分享自己目前喜歡的粉水比,我新手試沖1比2的感覺不錯,想聽聽大家的沖泡數據。
第一個是重量對體積,實際不會是3.6, 因為有crema, 大概2.5以上到3左右。

水粉比看豆子不同而有差異,自己喝了覺得ok就ok.
we543543 wrote:
第一個是重量對體積,(恕刪)

了解,謝謝回應。
以下這張圖,很多人知道這是金杯萃取理論中,Strength-Extraction關係圖

這張圖,很多老師都只教學生去記Extraction18%-22%,Strength 1.15-1.45這樣的數字
在中間的方框(ideal zone)就是好咖啡
但事實上,這張圖重點不是在這裡(這也是很多人誤解的地方)
看到1:12~1:22的那些線了嗎?
舉個例子:如果濃度是1.35,萃取率是21%,會看到對應1:17這條線
當我把粉量增高或水量減少,同樣的濃度1.35,粉水比變成1:16
就會看到萃取率降到了19.5%
所以,從這裡可以知道,當粉量增多時,萃取率其實會下降,反之,萃取率會上升
這在手沖、賽風、滴濾有這個現象
而義式咖啡一樣有此現象
所以,有沒有粉水比的基準?根本沒有!
純粹看你的豆子狀況,例如酸甜苦的比例,酸或苦有沒有澀需要閃避...
去決定你要萃到什麼東西
給你參考
mechtec wrote:
金杯萃取理論中,Strength-Extraction關係圖

謝謝哦,以後沖手沖或espresso時在準備工作時會回想這張圖,希望在調整味道上,可以益加得心應手。
espresso可以參考這一張


基本調整參考這支影片
we543543 wrote:
espresso可以(恕刪)
太棒了,更直覺,謝謝大大分享。
  先調整粉水比,若不足再調整研磨度。
我把影片風味調整的手法解讀為:
1.先用粉水比1:2,研磨粗細先調整為萃取時間25秒左右,本影片是27秒。
2.如果喝起來酸,尖銳,太濃或鹹味,則在研磨度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粉水比為2.2,2.5,本影片是1比2.5,萃取時間則自然增加。
3.如果喝起來酸苦平衡,口感與甜度稍淡,在前項粉水(1:2.5)不變情況下,研磨度調細,增加萃取時間,本片是34秒,直到口味口感豐富,香甜滑順。
4.如果增加時間(粉調細)過程發現喝起來口感乾,瘦薄,微酸,甜味下降則代表粉過細,要調回來。
5.循環調整到自己喜歡的風味。

  不知這樣解讀是否有符合作者的含義,但是給新手如我一個明確可遵循的方向,謝謝大大。
xhining wrote:
https://www(恕刪)
太棒了,教授幫建立濃度與萃取率的概念,從tds與萃取率原理衍伸講解手沖各階段對風味的影響,分析各冠軍手法,包含我最近在試的46法,真是獲益良多,期待他後續在espresso的課程。
xhining wrote:
政大蔡炎龍老師

這個應該是他的blog
https://yenlungblog.wordpress.com/2012/12/04/咖啡-咖啡的金杯理論-之一/
我最早接觸金杯理論時就是參考這個blog
解說非常清楚

課程影片還沒看,光看投影片,這門課學完應該收獲很豐富
(雖然上課最大的缺點還是那句老話,修行在個人
 有時候老師教的東西,第一時間都懂,但缺乏經驗,雖然懂但體會不深,無法內化)
在網路上找東找西,東拼西湊,最缺乏的就是像這樣有系統的整理
更可怕的是還有很多錯誤的資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