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ntust35 wrote:
4.EXCELSIOR COFFEE
走在大阪街上,被一他的廣告吸引進去
Espresso+沛綠雅氣泡礦泉水+果糖
很棒!! 推薦給大家自己弄來喝...(恕刪)


這個idea很特別,待會自己弄一杯試試

BTW日本大部分餐廳都沒有禁煙,卻可以做到不引起非吸煙者反感,我想這才是重點
三等公民 wrote:
日本大部分餐廳都沒有禁煙,卻可以做到不引起非吸煙者反感...(恕刪)

我想這有兩個原因,並不是他們有什麼特別的做法
一是日本禁煙意識尚未抬頭,大概落後台灣至少10年有吧
二是日本人敢怒不敢言的國民教育使然

日本人有些觀念是很奇怪的
像是女性在車廂內遇到性騷擾大多不敢出聲,原因是這樣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
現在禁煙意識尚未抬頭,在公共場所可以吸煙是主流意識
日本的法令對於餐廳禁煙也僅止於「原則上」全面禁煙,可實施分煙
例如規劃可吸煙時段,或是吸煙區與不吸煙區,這樣一來法令就行同虛設
因為大多數餐廳在主要用餐時段都開放吸煙,吸煙區與不吸煙區緊鄰,沒有隔離效果
因此不吸煙者對這種情況只能忍耐,猶如十幾年前的台灣
或是接受了傳統的禮教,不能造成其他人(吸煙者)的困擾

不過隨著女性意識逐漸抬頭(女性吸煙人口遠低於男性)
再加上女性消費大增,近來也有不少店家是全面禁煙,或是以獨立一個小空間給吸煙者
藉以招攬女性顧客上門消費
再加上年輕人吸煙者也越來越少,吸煙人口逐年降低
相信未來也會朝全面禁煙前進
dgg wrote:
有史料稱:日本在台灣...(恕刪)


唉啊,既然提到日據時期,那只好多寫一點
dgg大提到的哥倫比亞公司基本上算是一間日資企業在台設立的唱片公司,當時為黑膠唱片的年代
因為日佔皇民化的影響,當時的出國留學不是放洋而是留日,因為當時的有錢人認為能到皇土學習就能讓下一代的人出人頭地,且當時與日本人作生意才有機會賺大錢
那時駐台的日本將領多半認為日本不會戰敗,因此來台時也將家眷都一併帶來台灣,而為了服務這些來台日人,許多服務業也相繼出現,喫茶店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喫茶店和現在一般認知的咖啡館不太相同,比較像是複合式簡餐店,設定的消費族群因為並不是一般普羅大眾,在當時能上喫茶店的不是日本人就是第二代的公子哥,許多電影或電視劇裡都應該有類似的情節,有錢的公子哥(同常是大學生)愛上喫茶店女侍(如果是在年長一點的第二代少東,情節就會變成少東愛上酒家女,其同通點都是要有錢才能這樣做)
這個時期一般平民上喫茶店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回到歌手純純身上,純純身為日資哥倫比亞唱片受歡迎的歌手,去喫茶店的機會自然比一般人高上許多,更別提日本人特有的陪伴文化…純 純跟著大老闆們去喫茶店或是與人約在喫茶店消磨時光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爾後純純會開喫茶店自然也不會提奇怪的事,而因為那樣的時光背景和純純的工作經歷,去他店裡消費的應該也不會是一般人
之前文章會提到日佔時期台灣沒有咖啡館文化也是基於這個理由,這時期的喫茶店更像是俱樂部一般的存在,服務對象也多有所設限,也沒造成所謂的風潮與流行,人們對咖啡這種飲品的認知相當不足,因此我個人認為若是只概略的要提台灣咖啡文化,這一段時間應該是不應計入才是
我認為日本對抽菸人士的態度和台灣是不同的, 在台灣抽菸就是被歸類於較負面的形象塑造.
日本是相對的尊重抽菸人士的煙權,因此一間店內會有吸菸區和非吸菸區的怪奇現象.連麥當勞亦是如此,但是近年已經演變成主要用餐時段都改為禁菸為主流.而部分連鎖店也開始實施全面禁菸.只是要日本的咖啡店全面禁菸,那真的會沒有生意...
維護環境方面我認為日本做的比台灣進步太多. 例如禁止於市區邊走邊抽菸, 只能在特定規畫區域吸菸,那裏設置足夠的菸灰缸和定期的清理,通常都在車站出口周遭,或是公共場所的頂樓,陽台,某個角落等, 因此菸屁股亂丟的現象已經大幅減少許多.
抽菸不犯法,東禁西禁的結果造成更大的髒亂,因為吸菸的人還是會吸,倒不如提供一個完整的配套措施,尊重吸菸者的菸權,自然的他們也會去尊重非吸菸者的權利.
我想日本吸煙者不像台灣被當成過街老鼠,很大一部份是因為自我節制。因此你在日本不會看到有人在等紅燈過馬路或等公車時掏煙出來抽,人行道上也不會有人邊走邊抽煙,吸煙者不會刻意大力吐煙自爽,也大都自備隨身煙灰袋。

如果台灣吸菸人能做一些努力讓其他人看到,我想應該很容易找到平衡點的。

hua_dog wrote:
日本的咖啡館除了美式...(恕刪)


很棒的文章。不過兩點小小意見。

1)親身經驗,烘焙或口味輕重的偏好和吸不吸菸應無直接關聯。

2)手沖是表現輕淡口味的好沖泡方式之一。

小弟以為日本咖啡文化是明治維新全盤西化經長時間本土化的結果,
相較台灣來說,既深又廣。既深又廣的另一個面向的意義是,包袱更
大,面對變動的全球口味潮流,要轉向也會較慢。台灣包袱較小,對
潮流變動的吸收度也就更快。說起來這波精品淺焙風到現在也應該不
到十年,輕重之間,誰知道未來會如何走。

由西方傳來的手沖與賽風是日本咖啡文化長時間本土化的殘餘物。雖
說日本人用手沖與賽風表現重口味咖啡,但這波全球手沖賽風復興,
是伴隨精品淺焙風一起上來的,意思就是它們是表現淺焙的好方式。
hua大 的知識豐富
感謝花許多時間打字說明

或許簡單來說
日據時期(二戰前)台灣咖啡文話或喝茶館
主要侷限在上流社會人們
包含了在台日人或是有錢台人旅日歸國
或是台人因商業社交等
一般大眾 沒錢 沒此社交概念



hua_dog wrote:
唉啊,既然提到日據時...(恕刪)
要嘗試的各位前輩
記得要加果糖喔
喝起來更夠味道

這個飲品概念很特別
我想應該也不是那家日本連鎖咖啡店發明的
呵呵

剛剛弄了一杯
真的消暑透心涼

三等公民 wrote:
這個idea很特別,...(恕刪)
早期台灣的咖啡館帶有濃濃的八大行業色彩,即便到
了林青霞三廳電影的時代幾乎都還是。

真正屬於庶民的咖啡館出現應該是1980前後興起的蜜
蜂咖啡風潮與其後都會地區街頭巷弄林立的咖啡簡餐。

1990年前後在台北忠孝東路正義國宅後面的咖啡館第
一次喝到泥漿般小小一杯的espresso,公館那邊的咖
啡館還沒這玩意,義式咖啡進入台灣推估大概不會比
這早太久。接下來就是星巴克的登場。

說起來台灣的咖啡文化是短而淺的。

日系真鍋等咖啡館在台灣的歷史完全在小弟認知範圍
內,應該是他們將手沖帶進台灣的,歷史細節有沒有
前輩可以補充?

mbantust35 wrote:
要嘗試的各位前輩記得...(恕刪)

之前的一個討論串,有位前輩說這樣超難喝,會不會是因為喝熱的而且沒加糖
咖啡豆與二氧化碳的關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