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磅320元的咖啡豆&一磅600元的咖啡豆差異???


鄉民99號 wrote:
說真的 我有時並分辨不太出來咖啡的好壞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若你吃牛排只吃夜市牛排(上面一堆黑胡椒醬)
當別人在聊美國牛、澳洲牛、甚至日本和牛(口感)差別時,
你當然無法判斷哪裡有差。

所以在若在經濟允許的狀況下,
可以去試看看不同牛肉的差別,
(也不用常常去吃,特別紀念日去吃一下)
你就懂得判斷牛肉的好壞。

甚至你就會分辨哪間料好實在,哪間用爛料裝高級。

品嚐咖啡也是一樣,
偶而去好的咖啡館喝一下,
自然就懂得什麼是好、壞咖啡。

推薦一間咖啡館 - [coffee sweet]
可以點[熱咖啡拿鐵]跟[單品]嚐看看,
可以顛覆你對咖啡的味蕾。
我前天去一家算是有名的咖啡館
老闆前陣子去台南展店,大概北部的品質都沒在顧
espresso聞起來有菸焦味,入口非常死鹹
我是對過量咖啡因很敏感的人,這兩個shot喝完馬上手腳發抖
當場對這家強調的六種豆先烘再混,覺得非常失望

這家店還真怪,espresso是賣兩個single shot,200元
其實我應該喝完第一杯就叫她第二杯不用上了,200我可以照付
不過我在那坐了兩小時,看那位沖煮咖啡的正妹一直忙個不停,我終究是不忍心這樣傷她
而且我覺得應該是豆子的問題,死鹹就是證據,不是烘壞了就是放太久
不關沖煮手的事,她只是照老闆交代的去做而已

上上週我去桃園的卡爾地,喝三杯不同配方的espresso加一杯手沖耶加,都沒有任何不適
影響咖啡價錢和口感的綜合因素:

1.生豆即使名稱一樣,也會有等級之分。
(1)不同的莊園/產區:瓜地馬拉有薇薇特南果、安提瓜等產區,之下又有不同的莊園,看老闆有沒有寫!
(2)不同的處理方式/處理廠:日曬、水洗、半水洗等等。
(3)不同產季/批次的品質也不同:豆相、coffee review評分等等,也會影響價格。
(4)不同的利潤:包含一般生豆大中小盤的利潤、公平貿易(豆農的利潤)等等。

2.烘焙過程也有差別:
(1)烘焙度:淺中深、一爆二爆幾秒、密集等等等等。
(2)烘豆機:富士、probat、楊家
(3)烘豆師:老師傅、新手上路、玩家自己烘(也包括挑豆的嚴格程度)。

3.銷售據點:
(1)銷售方式:網拍、店面。
(2)銷售位置:產地直接購買、台北市精華區店面、鄉下小舖。

3.沖煮過程:
(1)沖煮方式:syphon、義式咖啡機、手沖、摩卡壺、越南壺、濾壓壺等等等等等。
(2)沖煮器材:以義式機為例,EES200和silvia甚至是營業機煮出來口感一定不同。
(3)沖煮人:新手上路、隨便亂煮、專業吧檯手、鍵盤吧檯手。

綜合以上因素,
1.一磅600元的咖啡豆可能在其他地方只賣320元。
2.一磅600元的咖啡豆可能煮出來比一磅320元的咖啡豆還難喝。
3.但是在所有變因都一樣下,會被決定600元的咖啡豆當然是比320元的品質要好。

結論是:

你問我為什麼桌子有一張150元和一張15萬元,我要怎麼回答你?

材質、大小、製作過程、銷售據點、使用目的都會讓它的價錢不同。



bakafish wrote:
我前天去一家算是有名...(恕刪)


咖啡業界展店快的,品質在掉也快。國外如此,台灣如此。

魔羯男 wrote:
說真的我是很愛咖啡的...(恕刪)


這也是多年前小弟心中的痛.
多年前台灣可以買到咖啡烘焙豆的店家不多,
這些店家與烘焙廠合作,
批發給同業也零售給一般消費者,
其品質也算穩定.
但,在低價連鎖咖啡洗捲台灣後,
這些人工香精(奶精)掩飾了劣等咖啡味,
台灣咖啡市場在劣幣驅良幣的風氣下,
那幾年竟然找不到可入口的黑咖啡,
連常買一磅四佰伍(當時的行情價)的曼特寧品質也急速下滑,
有一陣子只好改喝茶.
前幾年喝到了一位朋友在南部自種自烘的優良台灣咖啡,
才把我拉回咖啡世界來,
當然,優良的台灣咖啡一磅不止六佰.
後來才知道同產區的咖啡豆有分等級,
而等級會影響烘焙的方式,
最後影響口感的差異,
而新鮮度的品質是基本更不用多提.

以上講了一堆,無非是想表達,
只要咖啡豆品質控管好(很多供應商的品質不實),
加上良好的烘焙及新鮮度的掌握,
平價的咖啡烘焙豆也有好味道.
相反,等級再高的精品豆,
沒有良好的烘焙及新鮮度的掌握,
也會沖出一杯沒有口感的咖啡.

terry886117 wrote:
低價連鎖咖啡洗捲台灣...(恕刪)


長遠看低價連鎖咖啡席捲台灣這一段未必是壞事。

是那些爛咖啡撐大整個咖啡市場,市場撐大後精品咖啡才有空間。
每十個喝咖啡人口中有一個轉喝精品咖啡,累積起來也是可觀。和
三十年前比起來,我們現在有更多的選擇。三十年前應該沒幾個人
聽過微批次這種事。

當然,喝咖啡不必然要喝到走火入魔,非90分以上的不喝,平價也
有好咖啡。但咖啡合拍與否終究牽涉主觀判斷,就算有杯測師掛保
證,最後還是回到喝咖啡的人決定買不買單。

2013年的台灣,要找到「對」的咖啡,小弟個人經驗,沒那麼難。
看了這麼多回覆,我比較想討論以及分享的是:
味道只有"喜不喜歡"的分別,而不是去討論"咖啡好不好"

其二:如同前面版上前輩所說,同產區也有不同莊園,不同處理法,不同批次

其三:前面前輩所說到市場性的問題,今天一樣的預算開店,是砸錢砸在哪裡?
你要開怎麼樣的店?

一樣義式咖啡機,不同價錢的打出的奶泡完全不一樣,甚至現在都還可以萃取的
過程不同的壓力變段

我曾不只一次在台北點杯卡布,拼裝潢的品質比外帶店還要差,甚至刮奶泡來補的
,看做的過程完全不行,撥粉填壓打奶泡一看就知道生手(機器常也是15W以上),
一杯賣130,搞不好用器具糖漿果露等等弄個圖型給你還更貴,消費者也吃這套

反觀也有外帶店la marzocco ,Synesso 這些機器2 groups 3 groups直接砸下
去,製作過程為求速度當然會犧牲一些東西,但有空間坐還一杯只賣50~70,品質更好
上不少

有的店是對咖啡有要求的紅的卻是附加產品,有的本來就只把咖啡當作飲品之一而已
,所以當咖啡迷要的是"好咖啡"的時候,紅的卻是一些行銷手法的店家,是不是說明
對於消費者來說有比咖啡順位更前面的東西?

綜合以上時,當店家創業資金有限的時候,該把錢砸在哪呢?

咖啡基本上不是本土文化,自然很多東西跟著文化走,也也許大家都會進步的
,但"喜不喜歡"只有自己知道,

最後假設喝咖啡對大家是種享受,先由"相對性"的比較會是一種樂趣,味覺也是可以訓練
的,久而久之自然會知道差別在哪裡,也沒有道理每個人喝個咖啡要求如同杯測般喝的出
來絕對的差異 ,喜歡的人多了討論多了自然教學相長,雖然01這邊咖啡相關文章不算多但
也常有前輩分享,相當感恩

shrek1226 wrote:
影響咖啡價錢和口感的...(恕刪)


寫了這麼多會影響的變數一點意義也沒有,這些不就是大家在網路上可以找的到資料嗎?最簡單的定義就從自己喝到嘴裡的感覺"好喝"與"不好喝"而已.要就直說那一家的豆子烘培的品種喝的口感好不好喝,親自買回來品嘗,會比寫一些是似而非的條件讓人莫明奇妙..

odko wrote:
寫了這麼多會影響的變...(恕刪)


小弟覺得shrek1226前輩整理得很有條理,很好。

odko wrote:
寫了這麼多會影響的變...(恕刪)

我也覺得shrek1226大大寫的很好
問豆子為什麼有價差,這些就是標準答案

要說好不好喝,則牽涉到許多個人的好惡
我覺得好喝,可能別人不覺得
也可能反過來,別人覺得好,我覺得so so
我想大家或多或少有這種經驗,網路上大家說哪家餐廳或小吃攤好吃
自己去吃一次覺得不怎麼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