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境溫度對磨粉影響的實驗

您說的沒錯,我會盡量統一其它變量,但畢竟是不是專業人士,也沒有專業的設備,所以嚴謹性當面確實會有提高的可能。


關於把磨豆機也放置在同樣低溫的環境下,這點我想單獨測試,屆時會用同樣溫度的豆子,不同溫度的磨豆機,看變量改變時會怎樣影響流速。
oxa9615 wrote:



個人覺得這個實...(恕刪)
bakafish wrote:
...萃取率20%,就是你從20g咖啡粉中溶出4g可溶性物質
這4g要絕大多數由細粉來貢獻,試問細粉總量有幾g? 當中的可溶性物質佔幾g?...(恕刪)


依蘇格拉底IG的圖來看, 估細粉占20%(10g:40g)

20g粉中有16g粗粉,4g細粉,目標20%EY(萃取4g)
咖啡豆最多約有30%的可溶解物質,假設細粉完全萃取(完整取出30%)
=>4(細粉g數)*0.3(ey)=1.2g (細粉最多萃取出的g數)
=>4(萃取g數)-1.2(細粉萃取g數)=2.8(粗粉萃取g數) (要達到20%EY, 粗粉需取出的部分, 2.8/16=17.5%EY)

即使細粉表面積達70%, 仍有70%(2.8/4)的萃取物質是由粗粉提供的.

這樣的推論正確嗎?
我覺得有冷藏過的豆子研磨後靜電少,比較不那麼蓬鬆,

致於esp流速有無影響,應該是沒有吧!

BBdog3388 wrote:
心情不好的補班日,讓同好有個聊天抬槓的主題。 謝謝幻大蓋樓啦!

看到這篇
我會想到
一咖二喝之信不信義式機將走向滅亡
只說白賊七是最會白賊的代表人物,就被刪文了...所以管理員認為正宗最會白賊的人是?...
幻之橘 wrote:
各位前輩,我所使用...(恕刪)

哇難得有專業到的問題,其實說穿了也沒什麼,就很常態物理現象罷…
樓主用溫度來講應該表現磨豆機方面,熱脹冷縮現象應該是溫度越高粉越細,但氣侯溫度是還不太構成熱脹冷縮差別,但若是磨豆機轉久點就很有感了…
再者認為是豆子受氣候影響問題,那應該說是濕度影響了豆子硬度,濕度高低相對硬度高低,硬度高低肯定磨出來不一樣囉…
chan.chenhao wrote:
依蘇格拉底IG的圖...(恕刪)

正是如此
明明粗粉比較多,所以我覺得細粉是主角是很奇怪的說法
不過Socratic Coffee是用篩粉法,我對他們測試結果的正確性持保留態度

從另一個方向反推
如果細粉是主角,那它貢獻70%的可溶出物不為過吧
總共4g的溶出物,70%即2.8g,必需由細粉來提供
而這2.8g是細粉以萃取率30%所溶出的,也就是細粉總量為9.33g
20g咖啡粉裡有9.33g細粉???????????

再來看原文這段
The upper limit of tasty extraction is decided by the most-extracted particle. This is always the smallest particle. So it’s up to you to make sure no portion of the grinds ever get over-extracted.

It’s also up to you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coffee that’s under-extracted (ie. the inside layers of the largest grounds). The simplest way to do this is -as I’ve always said- to use a grinder that produces an even particle distribution.


這段敍述不奇怪嗎?
細粉是主角,美味的來源,所以你不能讓細粉過萃
同時你必需減少粗粉的萃取不足

30%幾乎可以確定是過萃了吧,要細粉不過萃,也就是細粉的萃取率要低於30%
那麼按照我們上面的計算,細粉的貢獻度要更低,那細粉還能稱什麼主角?
要不然就是20g裡的細粉量超過9.3g,我的天,那得佔一半以上

細粉是主角,你還得想辦法減少粗粉的萃取不足(提升粗粉的萃取率)
最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台研磨均勻的磨豆機
啥?
如果細粉是主角,貢獻溶出物佔70%,那粗粉也就貢獻30%而已,萃取不足也沒太大關係吧
磨不均勻也沒差啊,反正粗粉中最粗的那些也是少數而已,再算上只貢獻30%,根本微不足道

按照這樣的敍述,隨便找一台細粉超多,研磨不均勻不要太離譜的磨豆機就行了
小飛馬可稱神磨,絕對無敵CP王

雖然我沒有再沖泡咖啡,不過對本大樓幾項回一下。

首先 沖泡時的熱水流速。
我覺得有幾點是因素, 粉顆粒大小與篩網的堵塞率,熱水的溫度,沖泡液的黏度。
但是這邊,我覺得去測磨咖啡粉的粒徑,是無效的數字。咖啡粉有吸濕、易沾黏的性質,因此過篩網的分離效果必定差。雷射粒徑儀也無法測得正確的粒徑。除非你先把咖啡粉真正用溶劑洗過、乾燥,留下不溶物去做檢測。
但這邊咖啡沖泡的時候,理論上應該是蛋白質、多醣、脂類這類的被熱水溶出。這類會使溶液的黏度增加,我覺得這是比較容易可以測定的變化。

研磨機的刀片,工作溫度越低,效率越好(如同火鍋肉片要冷凍下切才漂亮,越硬切得越漂亮)。低溫的豆,可以讓研磨的過程保持低溫,理論上是可以磨出較細的粉,但是研磨時間也是一項,磨久了一定是越來越熱。細粉與熱水的接觸面積大許多,有益於成分的溶出,這是一定的,因此我覺得前面所說的 細粉是主角,這句的確沒錯。但是咖啡沖泡過多過久會變難喝,細粉多的溶出效率高,就應該比粗粉多的減少一些沖泡時間或量,來維持相等的效果。

至於樓主的提問
標題部分:關於環境溫度對磨粉影響的實驗
環境溫度,當然影響磨刀的溫度,但在極短時間的磨粉下,應該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影響。(若是磨下來的粉,手會感到溫熱,那就是大變因了)
咖啡豆先冷藏,冷藏時間久,都會被抽出水分,這會影響到豆的重量。再則冰冷的豆較硬,下去磨,也有助研磨過程保持較低溫。
這步驟則可能有助於增加細粉的比例。冰凍則可能造成蛋白質變性,可能會影響風味吧。

細粉容易堵塞濾紙,流速會降低。
細粉溶出物質較多,黏性提高,也是會降低流體流速。
冰冷的粉,吸收的熱水而使降溫,這也會影響流速。

不過回歸到現實層面,很多過程都是無法一一要求,最終您還是要在室溫下來沖泡,溫度的影響可能也就是那幾秒跟0.01%的差異,況且當你換了一批豆,可能整個情況就大翻轉,好像也沒那麼多必要去鑽研這個。
就像你倒100mL的熱水下去,不可能要求有100mL流出來的這種感覺

bakafish wrote:
明明粗粉比較多,所以我覺得細粉是主角是很奇怪的說法...(恕刪)


細粉是主角可能指的是粒徑分佈較細的部分?
oxa9615 wrote:
細粉與熱水的接觸面積大許多,有益於成分的溶出,這是一定的,因此我覺得前面所說的 細粉是主角,這句的確沒錯...(恕刪)

這個看法只著重在表面積,表面當然是最容易萃取的
但是有幾個重點卻忽略了

第一,沒有探討到粗顆粒內部是否真的不易萃取
咖啡粉在電子顯微鏡觀察下是千瘡百孔,並不是實心顆粒
如果細粉可以在30秒內萃取盡,並不代表粗粉就不能在兩分鐘內萃取盡

第二,前面提過的萃取率與總量問題
細粉的總量若是不足,再怎麼容易萃取,在整杯咖啡液中所佔比例仍低
細粉若能不過萃,那麼按照其理論粗粉必然萃取不足,那細粉總量勢必要非常多才能稱為主角
而細粉再怎麼看也不可能佔全部的50%


weird@ wrote:
細粉是主角可能指的是粒徑分佈較細的部分?

有想過,不過從文中看來不像

我前幾天做了一個實驗,倒不是因為這個,而是對SSP刀盤興趣使然
我用Mahlkonig Guatemala磨慣用的手沖粗細
第一次磨10g,用300微米標準篩,篩出1g細粉,目視如麵粉般
第二次磨13g,將前次篩出的1g細粉添加進去後搖勻,進行手沖

手沖方式採用類似四六沖法,總注水量225g,分五次,每次45g
TDS測得1.5
跟一次磨完14g手沖,TDS測得1.49相比
喝起來味道幾乎感受不出差別,但口感則可以感覺到比較澀
這澀感會不會是因為細粉過萃呢
今天測試了15℃常溫豆和零下19℃冷凍豆的萃取差異。受之前回文的一位前輩提醒,為了讓兩份接觸衝煮熱水的粉餅溫度保持一致,這次的冷凍豆在研磨後放置了兩分鐘,測試結果如下。

15℃常溫豆30s萃取25.8g咖啡液。
零下19℃冷凍豆30s萃取10.5g咖啡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