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LennonShu wrote:
過200μm以下的篩子能力很差。...(恕刪)

請教L大, 這種機器能力方面的數據如何取得呢? 還是要搜尋怎樣的Key Word找尋資料, 感恩.
SC目前用的應是如下的設備(2015年未知), 如何證明這機種在200u以下是不行的. (雖然粒徑圖與雷射的相較之下, 直觀上覺得有些差異, 但還是希望能找到較正式的機台能力說明...)
https://www.instagram.com/p/Bv_QLRdFFls/


小虎999 wrote:
(恕刪)...不要被一張圖表限制了想像力。

想像也要有所依據呀. 如觀察日升星落...etc. : )

或許把 "細粉多寡" 的敘述更改為 (提供一固定阻力下)"粒徑分佈寬窄/特性" 會較中性些?

豆子烘焙色度->磨粉後色度->要求阻力下磨豆機粒徑分布->萃取溫度,流速...etc.
都會影響風味發展的發散或集中, 再加上個人喜好不同, 應也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

不過, 若能依照一些目前公開的資訊, 思考如何朝向自己喜歡的味道邁進, 似乎也是蠻不錯的. : )

20190508:
https://www.home-barista.com/grinders/grinder-studies-by-socratic-coffee-t38826-60.html#p444496
"According to Randy Pope from Bunn, he states sieves work better for mid-large sizes (500um and up), and laser analysis works better in the espresso range. "
https://www.home-barista.com/grinders/grinder-studies-by-socratic-coffee-t38826-70.html#p445228
SC的說明
小虎999 wrote:
說不定很多長輩就喜歡細粉率20%的咖啡,那他能說細粉越多越好嗎?...(恕刪)

這已經是個假設情況了,先不談


小虎999 wrote:
當某台磨豆機是義式刀盤時就注定細粉量不會少,那為何還是很多人推崇呢?我想除了風味,另一點就是價格。...(恕刪)

推崇的原因是什麼
對雜味敏感度低,喝不出雜味
沒有喝過更好的,不知道原來那叫雜味
沒有仔細品味過自己到底喝到什麼味
沒有能力分辨什麼是萃取過度,什麼是萃取不足,什麼是最適萃取
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
舉個例,有人之前在版上文章中,好刀神刀等字不停連發,似乎非常滿意
某天買了手沖磨,卻說了一句,原來我之前手沖不行是因為磨豆機

會因為上述原因而推崇義式磨豆機磨手沖
恐怕也沒有能力做義式磨與手沖磨做手沖的對比,以及是否都做到了最適萃取,在公平條件下對比
然而很多人在看文章時,卻會自動解讀成「義式磨豆機磨手沖很好喝」,而忽略掉這些背後因素


小虎999 wrote:
重點是手法,細粉是其次...(恕刪)

小虎999 wrote:
細粉多固然容易過萃,但反過來看,細粉過少是不是有可能容易萃取不足?過猶不及,手法才是問題。
就像開頭說的,長輩喜歡20%細粉的咖啡,以同樣手法,我想長輩應該不會接受手沖刀盤的風味。...(恕刪)

在我的觀念裡,這不叫手法,是參數有問題
長輩如果不喜歡,是因為錯誤的參數,沖出了難喝的咖啡,任誰都不會喜歡,不是手沖刀盤的問題
萃取不足,最簡單的就是磨細,提高水溫,這些我都認為是參數,並不需要什麼手法就能做到
但是你要喝得出來什麼是萃取不足,而不是只喝得出「這不是我喜歡的味道」,不知如何改善
參數對了,就一般人習慣的悶蒸繞圈注水,就能完成一杯好喝的咖啡,沒有萃取不足的問題
細粉不多,根本不必用到什麼手法

我對於手法的看法是沖的方法
比如前面提過的四六沖法
今年WBrC冠軍的三種注水速度4段注水,有繞圈和中間注水,最後沒等流完就移走濾杯的超複雜沖法
台灣選手不悶蒸,在第二次注水用50度純水
還有之前某棟樓裡有人分享過的堆細粉的方法
Scott Rao的攪拌悶蒸法、搖晃濾杯、Rao spin等方法
日式的KONO沖法,金澤沖法等

這些手法是為了表現最佳的萃取結果
加強某段,減少某段,或是強調均勻萃取等
這些都是為了在合理的濃度與萃取率下得到更好的結果
手法要跟參數配合,如果參數不對,靠這些手法也救不回來




bakafish wrote:
這就得看您說的不夠...(恕刪)


是看怎麼樣定義“不夠細”吧,不過一般還是說能不能滿足esp的要求。畢竟細磨出來的粉末多數是來做esp的。其他用途小弟真不知道有沒有常用標準。。

紅澤大的數據應該是磨豆機最細狀態,不是esp刻度。上面寫著“estra fine”
LennonShu wrote:
(恕刪)...紅澤大的數據應該是磨豆機最細狀態,不是esp刻度。上面寫著“estra fine”

謝謝提醒, 沒特別注意到"extra fine"字眼.

紅澤blog有兩篇雷射的粒徑分布說明:
http://caferedbean.blogspot.com/2015/11/espresso-grinder-particle-size-analyser.html
http://caferedbean.blogspot.com/2015/11/mazzer-super-jolly-mazzer-robur.html
內文提及:"提供給義式咖啡玩家或者業者作為參考", 的確(?)並沒有說明它們的萃取資訊, 也沒有說明是否如L大所述的"各自磨豆機的最細狀況". 或許要問原作者才能知道"extra fine"真正意思?
先前看到這些資訊及文章標題會直觀的認定其為萃(9 bar)Esp的粒徑. 畢竟測"各自磨豆機的最細狀況"較無實際使用上的意義(?), 應較不需花資源測量.

若這兩個文章並非Esp粒徑分布圖(感覺上是蠻像的), 小弟在這先說聲抱歉了...


小虎999 wrote:
細粉多固然容易過萃,但反過來看,細粉過少是不是有可能容易萃取不足?


之前引用scott rao談細粉的文章內,作者提過細粉只要幾秒就可到達八至九成萃取率,最近ptt也剛好討論過細粉,頗有參考性。基本上一個正常的沖泡,細粉必然過萃(除非我們有完美的咖啡豆)。

但細粉的內容物不全然是壞的,細粉和其他同伴們理論上成分相同,七成討喜的東西和三成不討喜的東西。這或多或少的不討喜成分,如影隨形,只能當成底層噪訊,能接受到什麼程度,看各人的容忍度。

一般過萃或不足,還是以標準粗細為主去調整。因細粉太多去配合調整反而會讓標準不足,整體的話,規格外的粗粉太多才是造成萃取率拉不上去的源頭,由細粉去補只能算虛胖。
LennonShu wrote:
是看怎麼樣定義“不...(恕刪)

是啊,不過如果單就不能滿足義式需求來看,其實意義也不大
因為實質上它已經磨到超細了,我試過硬要用更多粉讓它撐住9 bar,結果是過萃


LennonShu wrote:
紅澤大的數據應該是磨豆機最細狀態,不是esp刻度。上面寫著“estra fine”

嗯,有可能喔,雖然我是覺得看起來很多磨豆機未必到了極限細度
不過這樣有點可惜了,不是用出杯的粗細度去做分析
chan.chenhao wrote:
請教L大, 這種機器...(恕刪)


如果真的有直接的證明說篩子不行,那麽SC怎麽可能繼續用他們的篩子呢
實驗數據最重要的是可重復性,只要在給定的條件下,比如同樣的篩子,相同的篩粉振動頻率和時間,同壹批烘焙好的豆子,相同的溫濕度等等,其他人也能得到相同或類似的結果就可以。因為沒有任何壹種方法能完整描述粉徑的分布,所有的方法只是在跟自己比較,只要自己制定好測試標準即可,與其他方法測出的數值關系不大,或者說可能沒有太多可比性(鐳射粒度儀也有相當多的參數要設,比如衍射孔徑大小。看起來漂亮的數據也是要經過參數優化)。
至於某些目數篩子效果好不好可能就要自己實踐下,比如300微米以下細粉會結團,那篩子振動會不會打散結團呢?靜電吸附呢?油脂呢?那麽細粉中加點粗粉結果會有變化麽?這些請C大自行驗證。但是上面所說只是能不能篩出更多細粉,而不影響SC的篩粉體系。


chan.chenhao wrote:
謝謝提醒, 沒特別注...(恕刪)

文章中沒有明確提及,但是能看到壹點蛛絲馬跡。
首先看最後壹例匿名意式版明確說“磨20g最細的粉,比壹般濃縮刻度更細”,然後看相同縱坐標的有M3和K8,較粗粉峰值位置和匿名幾乎壹樣,但是細粉部分要更多,所以小弟估計這兩臺也會是更細的刻度。
至於HG1電動版和Kr804,且不說細粉比前三個要多很多,壹個大峰值在10微米級 問題是粉碗的孔徑也是百微米級的啊(IMS粉碗250微米),如果真的能做esp,這粉不會從粉碗小孔中流出來麼... 小弟認為這麼細不太可能是esp的刻度
LennonShu wrote:
壹個大峰值在10微米級...(恕刪)
這粉不會從粉碗小孔中流出來麼...(恕刪)

架橋現象/效應.
http://slidesplayer.com/slide/11636067/

we543543 wrote:
之前引用scott...(恕刪)

我的想法也是從你說的PTT那篇而來,細粉必然過萃的狀況下,追求的是平衡,不是越少越好,幾%才叫好?
我覺得15%很好,你覺得5%才叫好,但是我覺得15%的比較好喝,但是他好喝的原因絕對不只是因為他細粉15%,對吧?
不希望入門的朋友看到討論就把"細粉越少越好"這句印在腦海,對於細粉卻一知半解,這才是我再三對於這件事做回覆的原因。

同一台磨豆機,相較於細粉還能篩,無法改變的均勻度才是問題。
人為能改變的參數、手法都是小事,端看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力氣。
人為無法改變均勻度的才是大事,端看你願意花多少錢XD

chan.chenhao wrote:
架橋現象/效應.
http...(恕刪)



架橋效應前提是有橋架啊,就是比較粗通不過孔隙的顆粒


但是看到這個顆粒分布

幾乎所有的粉都比粉碗的孔隙還小,這樣細的粉怎麽能形成粉餅呢,或者說不是確定能形成架橋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