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presso E-Pro [ Pro series:K-Pro & Z-Pro / ZP6 ]


XTR wrote:
中軸的精度只需要靠龍骨兩端的軸承來決定
上方直調環的第三顆軸承並非用來固定中軸精度
至於我手中這隻1Z Epro內刀偏擺感覺不像軸承問題


如果覺得偏得太嚴重,建議可以詢問原廠。
我的 z-pro 先前在刻度0.8-1 之間會有某部份刀盤互磨,詢問後寄回原廠,後來回覆說規格不符標準所以換了一支給我,情況有改善。
保固內原廠也會負責寄送的運費。
toshiba530 wrote:
688ZZ規格(8X16X5=dxDxB)都要訂


感謝分享,蝦皮可以找到這個規格的現貨!
marimo wrote:
如果覺得偏得太嚴重...(恕刪)

謝謝您的建議
我會再觀察看看
等真受不了刀盤偏心 再考慮送回原廠調整~


匿名2代 / Helor101 / 1Z E-Pro

1Z與匿名的直徑都在5公分左右
Helor101桶身直徑最粗最胖,手不大的人握感吃力

匿名與Helor的都是單品版的五芯刀盤,但外刀盤不一樣
1Z E-Pro配的是類七芯義式刀盤組

三款手磨的刀盤組合都不一樣,三款手感都不同

磨豆效率: Helor101>匿名2代>1Z E-Pro
省力: 1Z E-Pro>匿名2代>Helor101
細粉: 未測,目視差不多 (無篩粉器)
口感: 無法判定 (木舌)


把內外刀盤歸零後盡量調整到差不多的間隙大小

匿名2代: 螺距: 1.0mm,一小格1/12mm
Helor101: 螺距: 0.65mm,一小格0.65/12mm
1Z E-Pro: 螺距: 1.81mm,一小格1.81/60mm


PS: 匿名2代內刀盤轉到最小也無法調到讓內外刀盤碰觸


============

1Z Epro & Helor101刀盤完全不同
Helor使用的陸產五芯刀盤是大家公認的單品刀盤
而1Z E使用的陸產七芯刀盤則是類義式刀盤

陸產的五芯刀盤幾乎每家中階手模磨都有搭配使用
老實說只要筒身結構穩固
中軸同心精度不要太差
用同一組刀盤磨出來的理論上應該都一樣吧!

至於1Z E使用的陸產七芯刀盤據說是致敬於C40刀盤??



XTR wrote:
磨豆效率: Helor101>匿名2代>1Z E-Pro
省力: 1Z E-Pro>匿名2代>Helor101


這很公平合理
S.A.G. wrote:
細度沒有問題(還有餘裕),主要是味道跟電磨還是有差,而且還差不少。...(恕刪)

同樣15g粉, 跑9bar/30sec 出37g咖啡=>所需粉餅的阻力一致,
假設粒徑分佈
電磨大錐刀:
3g細粉(<100um),另12g粉的平均粒徑為400um.
手搖小錐刀:
3.5g細粉(<100um),另11.5g粉的平均粒徑為500um.
味道的差異來自 粗/細粉萃取率 及 最終萃取率/濃度 的不同?

可能解決方法?
1.更換還算便攜的Helor106或玲瓏63
2.拉長手搖粉/水接觸時間=> 相同刻度, 跑6bar/45sec曲線.
3.使用更細的手搖粉=> 縮減刻度, 拉長預浸, 仍舊跑9bar/30sec.

XTR wrote:
光用眼睛看內刀與外刀盤之間的間隙變化量忽大忽小..(恕刪)

找不到EPro外刀盤與外殼如何以內六角固定的圖片, 想請問這邊是否有機會是外刀盤不正導致, 能否藉由調整外刀盤位置來解決此一問題?
chan.chenhao wrote:
同樣15g粉, 跑9...(恕刪)

都有測試過了,目前覺得最好的狀況是只到6bar就好,壓力再上去就顯得偏酸,入口口感也就沒有電磨那麼入口。

目視anfim的細粉也不少,會與1z x較好的原因會不會主要是徑粒分佈較 1z 集中?

換海勒或玲瓏的改善會大嗎?

XTR wrote:
1Z E使用的陸產七星刀盤據說是致敬於C40刀盤...(恕刪)

偏心也是忠實復刻了C40


chan.chenhao wrote:
找不到EPro外刀盤與外殼如何以內六角固定的圖片, 想請問這邊是否有機會是外刀盤不正導致, 能否藉由調整外刀盤位置來解決此一問題?...(恕刪)

如果是外刀與內刀不同心,刀盤間距應該是一側大一側小,但轉動時間距不會變動

S.A.G. wrote:
偏酸


如果是拚很濃很濃的話,比方2:1或更低,那1z真的是力有未逮。放寬水粉比或拉長預浸看能否解決問題。
bakafish wrote:
刀盤間距應該是一側大一側小,但轉動時間距不會變動..(恕刪)

收到, 好判定方法, 重新回頭看, 難怪X大在前面所述都是關於內刀的調整, 學習了, 不過, 這種轉動間距會改變的, 在調整上感覺會比內外刀不同心困難許多...

S.A.G. wrote:
目視anfim的細粉也不少...(恕刪)...換海勒或玲瓏的改善會大嗎?

S大的問題已超出小弟能力範圍...
電磨平刀<->電磨大錐刀<->手磨大錐刀<->手磨小錐刀.
以Matt Perger在介紹EK43時的系列文來看, 假設anfim的味道走向是S大喜歡的, 電磨Robur出品的S大可能都會不習慣, 再有些改變的手搖Helor/玲瓏評價會如何, 真的是不知道了...

不過, 若Flair出動都要帶個大平刀電磨, 也喪失了Flair的可移動性囉.

先前針對平刀(EK43)與小錐刀粒徑分佈差異的假設解法是將小錐刀的粉調到極細, 將錐刀出品的雙峰盡量拉近(應該是說主峰左移,將主要粒徑盡量拉小,500um->300um?), 而多出的粉餅阻力就以長時間預浸來解決.
所以目前習慣的刻度大約會是萃取成果快擠出咖啡油滴的那種細度, 2bar預浸到整個粉杯底部孔洞都有咖啡珠(到這時可能是45s~60s), 然後緩(5~10s)升壓至6 or 8 bar, 維持一定流量至所需g數後結束. 是覺得中烘以上的豆子味道還能接受, 淺焙的已經放棄它了.
常規法若無法解決問題, 或許一些另闢蹊徑的方法會有幫助, 反正東西都有了, 就是試一兩把豆子看味道能不能接受囉. : )

補:
升壓速度快慢對酸度也有一定的影響(升壓慢=較酸?), 當使用細粉, 升壓時間長到可加以控制時, 或許這邊也可試著控制看看.
個人是覺得Espresso跟手沖有點像啦, 以預浸/升壓/壓力定點來當做手沖控制酸甜的前段, 以定g數的cut點來當作濃度控制的後段, 是否有其共通性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