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動目前出廠的都是鬼齒,我早期買到了平刀版。原廠鍍TiN的平刀雖加工品質不太理想,然而經過我手動磨刀之後,也有很好的表現,可是我仍然沒有放棄想要換刀的想法。
買過了Ditting 804的鑄鐵刀之後,因為留下email,Voltage supply經常來信請安問候兼洗腦勸敗,偶然間喵到了這把65 mm的EK8 PRO刀盤!
完全是CNC加工製作,並且和原廠刀盤尺寸相比只有大1.0 mm。
因此立馬寫信去問凌動可否替換? 原廠表示: "沒試過,不知道!"
在強大好奇心的驅使下,用相片圖面做了一些比對,覺得應該有機會放上去現在服役的凌動運轉,一衝動就下訂了!
170鎂左右,算是做一個實驗吧!
這組刀盤Mahlkonig原廠是用在KeGu Kenia 或是 Guatemala Lab的機器上,
和EK43的刀盤相同的概念,EK8 PRO從接觸咖啡豆就是直接切割! 沒有先碾碎!
這樣的設計應該有助於減少細粉產生。
同尺寸的規格,還有另外一組K30的刀盤110鎂!
沒有考慮這組是因為那刀刃屬於一般的設計: 碾碎後切割!!
但是Ditting那身價不凡的鑄鐵刀,也是最終的刀刃設計有那麼一點差異,造就了不同的風味和Lab Sweet的地位。
這EK8 Pro的全切割刀盤,自是不可不試。

到貨之後,興沖沖的拆下就刀盤做了一些比較!!
刀刃設計有點像是鑄鐵刀的外圈,加大了平面區的面積,並有加工細微的切割槽。
仔細量過之後發現EK8的刀盤外徑多了1.0 mm,刀盤厚度多了0.2 mm
可喜的是,內徑和螺孔位置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當初的圖面比對沒有錯誤,這讓人放心了不少!
OS: 應該會成功,很快可以享受新刀帶來的滋味!
殊不知這才是考驗的開始...

首先,沒有意外地,兩片刀盤都放不進原本的刀盤座!
因此需要加工,主要是將固定盤的下緣外徑削掉1.0 mm,讓刀盤可以安座!
就找了一家鐵工廠,花200台票請師傅幫忙加工一刀便可!
有經驗的老師傅,拿了刀盤用內夾方式架上車床,也很認真的重新磨利了車刀後加工,
1.0 mm的外徑總共進刀四次! 過程中刀頭都燒紅了!!
師傅一直說,這個材料很硬,所以才會刀頭發火!
加工完成後,很高興地回家要測試!!
可是發現差一點點,一樣沒法完全放進去刀盤座!!
拿游標尺一量,發現車成橢圓了!!
原來師傅在喊材料很硬的同時,已經有一點偏心車削了!
最大的長軸64.2 mm 最小的短軸 63.8 mm!! 放不進64.0 mm的刀盤座!
這樣的結果令人有點尷尬,不知要繼續還是放棄!?
不怪師傅,因為這是工件上下加工機進行二次加工可能會遇到的狀況!
尤其又是全手動的傳統車床,上下工件全靠手感!!
但是頭洗下去了! 還是得要理!!
必須要找不同的解決方案了!

之後請託朋友,上了大傢伙!! 精密量測的三軸加工機!
車削前用機器量測,未加工的Mahlkonig原廠刀盤部分是真圓,外徑精度誤差只有3 um!!
操作CNC的朋友說,看到這樣的數字真令人舒服!
請他用鎢鋼銑刀跑一圈,全加工到63.8 mm,完成後就可以完整放進固定的刀盤座,不再有蹺蹺板的狀況!

加工完成,讓三軸精密加工機的銑刀再空跑一次,確認加工狀態,這看起來很療癒!!!
實際加工的時候噴切削液,看不到刀頭!

然而,事情還沒結束,旋轉刀盤座也要加工才放得進去!
這部分就比較簡單,可以拿銼刀做手工藝!
反正流點汗,運動運動總可以解決的!

可以換位子,上座了!

完成之後,本以為可以準備磨咖啡來試了,丟了一把咖啡豆試磨,"好像"可以磨豆!
但是研磨效率卻是出奇的低!!
很是納悶?? 因為第一次這麼搞機器,也許那裏出錯了?
也同時思索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後來才發現,刀刃方向相反!!
當下想到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左刃)矣。"

這下可好玩了!! 馬達轉向要相反才能正確切割!!
只好拆機器研究線路!
還好看了一下發現,馬達三條線進去,應該是交流感應馬達!
那也表示,凌動這款磨豆機採用交流變速的模式運轉,而非一般的直流有刷馬達,
而且電路模組採灌膠處理,以機器設計和穩定性而言,這點我想是值得讚許的!
拆了機器將接入馬達的三條線中的任兩條交換,馬達就順利逆轉了!

刀盤和刀盤座完成修改,馬達也逆轉了!! 就可以享受EK8 PRO帶來的咖啡新風味了嗎?
沒有那麼簡單!! 旋轉軸的進豆機構也是反的!!
那表示,磨豆時旋轉軸會將咖啡豆推離刀盤,造成研磨效率降低,並且容易跳豆形成細粉!!
所以,還要繼續工作!!
拿砂輪切斷並取下原本的左衽進豆機構,用2.0 mm的銅線重新繞成右衽!
拿了鹽酸當助焊劑硬生生地將銅線和不銹鋼焊接在一起!
刷洗後就可以使用了! 整個改裝花了一周! 不算輕鬆!!!
(後記:銅線和銲錫強度都不夠,後來還是乖乖地買了2.0 mm的不銹鋼線,繞了線圈後送氬焊)

改裝完成後測試,研磨的效率回來了,並且一樣沒有殘粉!
兩次出粉的重量甚至比進豆的重量多了0.03 ~ 0.05 g,
我猜是量測的誤差或是咖啡粉吸了空氣的溼氣所致。
兩杯23g IMS粉杯實際沖煮的結果相當一致:

成果如何呢? 我必須說,咖啡出品是令人驚豔的!!
幾乎沒有細粉,磨出來的咖啡粉是粒粒分明的圓形顆粒,大小一致性很高!!
義式沖煮的萃取率也相當高,與DITTING 804的鑄鐵刀出品不相上下!
咖啡的BODY有別於DITTING也沒有電動手搖的小錐刀厚實,相比之下小錐刀的雜味很明顯!
口感較清淡,並且風味有種說不出的清晰感!!!
尤其是最後會在口中迸出一種完全沒有出現過的香氣尾韻,有別於其他三台現有的磨豆機。
很令人激賞的風味! 辛苦非常有回報!!!!
是我用過刀盤中最具有特色的刀刃設計,是令人驚艷且值得讚賞的刀盤。
-----------------------------------------------------------------------------------------------------------------------------------
使用一個多禮拜的新刀盤,可以來談談這組EK8 Pro的特性與優缺點了
優點:
1. 咖啡風味還是目前家中成員公認的第一名 (EK8 Pro, Ditting 804 鑄鐵刀, HG-1, 1zpresso JE-Pro相比)
2. 研磨品質傑出,細粉少到無法觀察到 (細粉量也是四台中最少的)
3. 研磨顆粒圓潤,咖啡風味非常立體、清晰
4. 可以節省咖啡豆,同樣細度平常23 g咖啡豆的填壓高度,看來是可以用22.5 g獲得相同高度(可能粒徑一致,少了塞間隙的極細粉)
但還是要說一下缺點:
1. 研磨的效率沒有傳統先輾壓後切割的刀盤高 (調整到最慢速研磨,23 g要磨35秒左右,但這不算是缺點)
2. 靜電比較嚴重,可能因為是全切割所以咖啡豆與刀盤摩擦比較多,磨出了靜電,但是磨出的粉非常蓬鬆。
3. 因為全切割的刀刃設計,所以刀盤內緣厚度較高,與K30比可以發現刀盤傾斜更小,且刀盤面比較平。研磨會有小顆粒躲在旋轉盤內緣跟著轉動,需要停止運傳再重新啟動。這點是很小的問題,而且是單杯研磨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改裝完成後,這便是最常出勤的磨豆機了。
附一段實際研磨的影片。
--------------------------------------------------------------------------------------------------------------------------------------
後續討論
從上面兩款刀盤比較的影像也可以清楚的看出,兩款刀盤除了全切割 vs. 碾碎後切割的差異外,刀盤外緣的平台設計也是有明顯的差異,EK8刀盤外緣平台並非平面設計,大面積的平台上有三道不高但鋒利的"反刃"結構!(謝謝魚大提醒指正)
這設計有點像是Ditting 804 Lab的鑄鐵刀盤的外緣設計,但是加工又更為細緻複雜了!
看來EK8 Pro像是先切割成稍小顆粒後,最後用反刃"拍碎"!
Ditting 804的CNC刀盤具有明快亮麗的風格,鑄鐵刀盤則是圓潤豐厚的調性!!
CNC刀盤的優勢在於鋒利的切割面,鑄鐵刀盤前段則是輾破成小顆粒後拍碎,因此重點在外緣的平台刀鋒設計! 而EK8 Pro則用更多的反刃面去拍碎咖啡豆!!
說真格的,我沒有那麼欣賞鑄鐵刀盤前段的圓弧刀鋒設計(可能是鑄造的關係),因為碾碎會使咖啡豆產生比較多不可控的破裂!
這EK8 Pro的刀刃設計,咖啡出品的風味果真結合兩者的優勢,前段清晰明亮且後段風韻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