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學校老師教自由式時, 教導要把手斜前插入水, 然後盡量往前直伸, 之後就是外劃圓抱水胸口後直推大腿旁才出水. 之後有另一派理論是不抱水改採入水後直接往下翻掌往後推水....... 這兩派至今仍各有支持者. 不過這兩派有個很明顯的差異, 就是手入水後的伸展角度.

前者手入水前伸. 除了取得較大的抓水距離外, 就是有較佳的滑行時機(也就是前伸而尚未開始抱水時).
但後者在手入水後, 大致就是延續入水角度繼續斜下至水面下, 配合游速短暫翻掌抓水後就順勢開始推水.

我的問題是, 後者手往下斜前伸展時, 此時當然處於泳速較高時(因對側手此時為後推末段). 在流體力學的角度, 此時從側邊看身體是呈"尸"狀(左下撇即為前插手處). 在這種情形下, 當身體前進時(也就是尸往左邊進行). 一來不正是處於阻力最大的狀態會對泳速造成遲滯? 二來不是會製造身體下潛的趨勢?

就自己的實際感覺, 這兩點卻沒有發生. 我猜原因是:
就第一個疑問. 由於手插入水後並不是維持該狀態, 而是仍有後推的後續動作. 加上其正對流水的截面積持續改變中, 此阻力相較正在前進的慣性, 在有限的時間內影響不大. 因此在整個動態下對實際泳速的影響不明顯.
就第二個疑問. 我仍以為相較整個身體前進的速度量(泳速畢竟不大, 不像飛機用小小襟翼擺動改變俯仰), 再加上身體的浮力. 單手斜下插的狀態是不足以造成下潛的發生(自己實際要下潛時, 除了雙手合攏往斜下伸展外, 更重要的是彎腰抬臀的動作). 這解釋我是從魚式教學法中猜來的.

以上個人見解疑惑一段時間了. 就教各位大大.


ps: 自己實際游自由式時, 做往前伸主要是要製造更久的滑行時間與距離(用於泳速的維持), 但若要突然加速或是做短時間的高速(例如超車時), 行有餘力可加快前伸抓水推水的週期, 但更直覺的是直接下插直接後推.
文章關鍵字
vertical wrote:
以前學校老師教自由式時, 教導要把手斜前插入水, 然後盡量往前直伸, 之後就是外劃圓抱水胸口後直推大腿旁才出水. 之後有另一派理論是不抱水改採入水後直接往下翻掌往後推水....... 這兩派至今仍各有支持者. 不過這兩派有個很明顯的差異, 就是手入水後的伸展角度.
....(恕刪)


這段是指曲臂與直臂划水嗎?如果是,那由 goswim- the deep catch 的影片顯示,入水後也是往水平伸。

再看看魚式的終極示範影片 (影片 1:06 附近,tempo 1.1 秒),Terry 入水後手臂成水平,Shinji 則與水面成 13 度左右,也不是入水時的角度 (與水面約 36 度)。

runomic wrote:


這段是指曲臂與直臂划...(恕刪)



run 大, 我真的木眼. 看了五次,也不知所以然來
herman156 wrote:
run 大, 我真的木眼. 看了五次,也不知所以然來
...(恕刪)


還好沒參加今年的國中會考,不然依小弟這種表達能力,作文比序一定是吊車尾的份。

補圖如下:

影片 1 (Goswim: The deep catch)


影片 2 (TI Ultimate demo)



Terry, 黃色;Shinji, 紅色。
樓主說的第一種方式是幾十年前的標準游泳教學方式:手掌外翻水平入水 + 大S型划水。近年手掌外翻應該改掉了。

第二種方式是魚式教學方式:平掌直刺水下3-40公分深處 + 較小S型划水。
刺水深的用意有:1)平衡腿部下沈。2)放鬆三頭肌。3)把手與肩下墜的重力轉換成前衝的動力。


樓主的疑問:魚式划手入水較深,會不會造成阻力?
若手的動作慢於身體前進的速度,就會造成阻力。但通常游的越快,手自然會伸的越平。

疑問二:會不會造成身體下潛?
基礎平衡好,就能把重力轉成動力。反之基礎平衡不好,整個人都會扭曲翻車,造成阻力。
vertical wrote:
以前學校老師教自由式...(恕刪)

ACOPPER wrote:
樓主說的第一種方式是...(恕刪)


感謝ACOPPER大的闡述. 的確是我的問題本意沒錯. 也感謝對兩個疑問的補充, 明瞭許多.
倒是可能打字太多讓r大誤解, 這真的抱歉了.

vertical wrote:
以前學校老師教自由式...(恕刪)


簡單的講,重點在肩的配合,如果您不是初學者,我想您懂的我在說什麼!

加油哦!
vertical wrote:
倒是可能打字太多讓r大誤解,...(恕刪)


應該是「抱水」這個詞的定義問題,
有人定義抓水即抱水,有些人則定義為抓水後划至胸前稱為抱水,
如採前者定義,魚式有提到抓水 (catch),所以有抱水。
如採後者定義,魚式在抓水 (catch) 後,手臂移動路線也會經過胸前,因此還是有抱水。
ACOPPER wrote:
樓主說的第一種方式是幾十年前的標準游泳教學方式:手掌外翻水平入水 + 大S型划水。近年手掌外翻應該改掉了。
...(恕刪)



報告 A 大:
剛才在朋友家看到一本國中的體育與健康課本 (2009),裡頭的捷游教學摘錄如下:
捷泳的划水包括入水、抓水、推水、出水,練習划水動作時,應該以「S」型來作為划水的路徑:

1. 手臂自然擺向前方,保持掌心向外,由拇指與食指先行入水,入水點約在肩膀的正前方。

2. 手掌插入水中後,掌心先向外抓水十到十五公分。接著屈肘抓水到靠近胸前的地方,此時另一隻手應在身體前方。

3. 掌心向後推水,一直推到大腿附近,由掌心推出水面。

4. 由肩部帶動手臂抬高出水面,並保持屈肘狀態,肘關節抬高,前臂自然下垂,由後往前繞圈,準備下一次入水。
runomic wrote:
應該是「抱水」這個詞...(恕刪)


顧名思義:抓水指手掌的動作。
手入水時指尖朝前掌心朝下,收手腕成指尖朝下掌心朝後這個動作,有人叫抓水,也有人叫定錨。

抱水則是手臂的動作。下臂上臂彎曲至胸前這個動作。之後當然就推水了。

之所以要分抱跟推,是因為人體關節構造的關係。
你不能入水就直接推水,關節會受傷。
就像拉單槓,最多只能拉到肩膀,要再爬上去,必須先把大臂轉到手腕之上,才能把上身推上槓上。這個把把大臂轉到手腕之上的動作,就是游泳的高肘動作,也是人體手臂最有力的姿勢。
明白以上原因,就知道為什麼蝶、蛙、捷、仰式,通通都要分段式S型划水了。

vertical wrote:
以前學校老師教自由式...(恕刪)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