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手入水前伸. 除了取得較大的抓水距離外, 就是有較佳的滑行時機(也就是前伸而尚未開始抱水時).
但後者在手入水後, 大致就是延續入水角度繼續斜下至水面下, 配合游速短暫翻掌抓水後就順勢開始推水.
我的問題是, 後者手往下斜前伸展時, 此時當然處於泳速較高時(因對側手此時為後推末段). 在流體力學的角度, 此時從側邊看身體是呈"尸"狀(左下撇即為前插手處). 在這種情形下, 當身體前進時(也就是尸往左邊進行). 一來不正是處於阻力最大的狀態會對泳速造成遲滯? 二來不是會製造身體下潛的趨勢?
就自己的實際感覺, 這兩點卻沒有發生. 我猜原因是:
就第一個疑問. 由於手插入水後並不是維持該狀態, 而是仍有後推的後續動作. 加上其正對流水的截面積持續改變中, 此阻力相較正在前進的慣性, 在有限的時間內影響不大. 因此在整個動態下對實際泳速的影響不明顯.
就第二個疑問. 我仍以為相較整個身體前進的速度量(泳速畢竟不大, 不像飛機用小小襟翼擺動改變俯仰), 再加上身體的浮力. 單手斜下插的狀態是不足以造成下潛的發生(自己實際要下潛時, 除了雙手合攏往斜下伸展外, 更重要的是彎腰抬臀的動作). 這解釋我是從魚式教學法中猜來的.

ps: 自己實際游自由式時, 做往前伸主要是要製造更久的滑行時間與距離(用於泳速的維持), 但若要突然加速或是做短時間的高速(例如超車時), 行有餘力可加快前伸抓水推水的週期, 但更直覺的是直接下插直接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