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常看到一些車禍事故的照片
有人說撞車後要有潰縮才能吸收衝擊
也有人說車要夠硬才能保護車主,修起車來也比較省
但又有人說太硬表面看起來好好其實都內傷
眾說紛紜,到底怎樣的車才比較好???
潰縮用來吸收衝擊,剛性用來保護人員。
車室前後潰縮區最好都是不軟不硬的材質,就像包材裡的保麗龍一樣。
吸收掉撞擊的力道,防止車內人員沒外傷但全內傷。
吸收衝擊之後,還要避免人被擠扁,所以需要強壯的車室。
(至於潰縮區輕輕一撞就爛,那不是車商考量的點。
這台撞扁這種太嚴重的先不提,潰縮區撞爛人沒事,可能會感謝車子再買一台,
潰縮區好好的結果人內傷,車商可能會被告到翻賠到脫褲)
說起來很簡單,實務上需要材料跟結構許多know how,還有成本壓力。
設計出超高衝擊吸收且超堅硬車室的車體,結果引擎變速箱擺不進去也沒用。
最後各種妥協的結果就是市面上的車款。
超跑售價高,有較大的設計與製造成本,再加上行駛速度較快,也需要提供更強大的防護。
才會看到高速撞擊還能保住車室的案例。
至於一般平價車款,坦白講就是在有限的資金和知識內做出最好的妥協。
giroman wrote:
在網路上常看到一些...(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