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讓半馬 突破90分鐘的限制?

日前參加了2場馬拉松都是報半馬
一場是台北渣打的 跑了100分鐘整
另一場是南科的 跑了98分鐘
南科這場配速失敗 剛開始跟著領先集團跑了3:5X的速度 跑了2KM 超過身體負荷
之後3~15K就驟降到4分半的速度 最後5KM更降到4分50左右
最後5KM沒喝到補給 也是關鍵 因為都是平地馬 所以比較好測

希望可以先跑到90分鐘內 再去訓練全馬 最終目標是sub3 以此目標努力 去參加波士頓馬拉松

不知道除了跑山路和間歇跑有沒有好的訓練方法?

平時我是沒事就可以跑個15KM的4分4X的速度 不會喘也不太累

但是要跑到90分鐘內大概配速就要到4分2X真的累~~

跑完比賽24小時內 我絕不再跑步 就是慢走排乳酸 之後才會再去練
文章關鍵字

虛無行者 wrote:
日前參加了2場馬拉松...(恕刪)


全馬不是半馬X2
虛無行者 wrote:
日前參加了2場馬拉松...(恕刪)


90分內4:2x是跑不到,我跑90分內會配410.

間歇 1000 配3:xx去練 4趟以上.

Tempo run應該要再少10~20秒

假日LSD應該就跑的進去
間歇要練到1000喔 我是練亞索800的說 我再試試1000是甚麼感覺
因為我看好多人半馬都可以跑到1小時半 我相信我再練一下就可以了
我知道全馬不是半馬X2 但是你半馬沒到1小時半 怎麼指望可以3小時內完賽?
虛無行者 wrote:
間歇要練到1000喔 我是練亞索800的說



我比較想知道,不練間歇,要怎樣突破半馬90分.


jobba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不練間...(恕刪)


Tempo run跟LSD練的夠也是可以破90.


虛無行者 wrote:
日前參加了2場馬拉松...(恕刪)


我覺得全馬破三,半馬要有跑出80分上下的實力比較保險,還要看體型條件
我覺得間歇還是最重要的

全馬的肌耐力部分.....其實跑久後感覺大概就那樣,速度會提不起來基本上都是心肺不夠力

平常有和一些跑友在交流,互相鼓勵和競爭

我們的成績目前平地馬都可以在310內,其中我是第一個破三的

基本上我們都有練間歇,但距離不定
虛無行者 wrote:
日前參加了2場馬拉松...(恕刪)



參考一下最近PTT很紅的文章吧

ppsj本人還是個五歲孩子(看照片目測)的爸...

原本南天大俠有篇回應寫的也很棒,可惜不明原因消失了


他後來在某FB社團有出面回應補給的問題

冬天的一小時的配速跑不喝水,輕鬆跑也不喝,路跑都沿著自行車道跑,真的渴了會找捷運站;因為不喜歡帶水跑的關係,夏天會找操場練習,每4~5K不停表邊走邊喝,該圈大約會慢6~10秒,不過既然是練習,就不會在乎那些時間了
2月25日 18:43 · 已編輯 · 收回讚 · 12
****************************************************

[心得] 月跑量不到300K的全馬2:50課表+雜感
http://www.ptt.cc/bbs/Road_Running/M.1392731452.A.EDD.html

http://www.ptt.cc/bbs/Road_Running/M.1392859186.A.8CB.html

(練習課表請點進連結看)
兩相對照可以看出,練習模式大致相同,月量都不到300K,甚至有變少趨勢;
幾乎沒有間歇,全是配速跑,而強度練習都是以某個速度為底限。

後來的差別在於:

1.每月一馬以賽代訓,以解決自己無法單獨跑長途的懶惰,也無需費心準備補給;
阿公店馬就是最理想的狀態-心態輕鬆,前慢後快,最後1K可以衝刺,跑完無礙;
 高樹馬是個失敗的例子,比賽心態猶豫不決,中途硬開,跑完受傷,不足為取。

2.多了些熱身,每周日的柴山路跑改成不戴錶的輕鬆跑,以避免給自己太多的壓力;

3.因為自行車道進行輕軌工程的緣故,所以我的跑步地點絕大多數都在操場,
如果上路跑,就是不計時的輕鬆跑了。

至於如何決定速度下限?這需要先認真測一趟10K來決定,詳情請參照前文。
用這方法,3K 9:50;5K 17:04;10K 34:47;半馬 1:17:20;全馬 2:49:00

5K比較慢的原因是:當天原本要跑30K長距離,以40分跑完10K後覺得肚子脹氣不太舒服,
上廁所喝水後,決定加速再跑5K就收工,所以比較慢些。

************************************

我的練習很隨興,都是當天熱身完跑兩圈之後,才依身體情況決定該跑多遠與多快,
因此,所有的場地PB都不是刻意去測驗,而是上場後發現情況不錯撐下去的結果。
或許可稱它是懶人練習法:如果一周只想跑四天,不想動不動就要跑20K,可以試試。

但不管怎麼說,這種練習方式的強度不低,畢竟這是完全捨棄月跑量的跑法,
而其實到了這個等級,一小時15K的配速跑也不過是個普通的練習,16K是中高強度。
一個禮拜只要有兩天一小時16K配速跑加上一天長距離輕快跑,練習質量就達均標了。
重點是,不須花費很多時間練習,適用一般上班族。

記得跑前熱身與跑後收操都要做足,回家後要再多做一些冰敷按摩放鬆以舒緩疲勞
休息日可以做些核心肌群和深蹲訓練,也要多睡覺養足精神。

比賽前幾天會多吃飯、菜,但少吃肉,避免消化不良;

比賽當天會在四點左右吃兩三根香蕉、麵包、水當早餐,避免任何會引起脹氣的食物
再帶一根香蕉和巧克力到會場,以備不時之需;

比賽時每個水站都會喝1~2杯水和運動飲料,但不會吃食物,也幾乎不使用能量果凍;

報名前慎選賽事,沒聽過的主辦單位就別報,以免踩到地雷;
要拿分組名次是沒問題,但要賺獎金就得看運氣,碰到大衝堂的日子,就有零用錢囉。

以上。歡迎討論。

************************************

最後的PS:我真的只是個業餘跑者,跑步是興趣,順便在小比賽中賺點零用錢而已,
 如果各位真要表達那滔滔江水的景仰,請推文裡寫個「推」或「讚」即可,
 這成績離「強」這個字還有一段距離,離「神」這個字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就這樣。

************************************************************
另外做些說明

1.
關於1000m間歇,我是用短距離的快跑取代,所以練習日誌裡會看到3K10分上下
或是5K17分半左右的練習,那就是我的替代方式;

至於400m短間歇,我是配72秒休60秒,8~10趟,目的是體驗標準三分速,
假裝自己是箱根級的選手(當然,強者可以跑10K,甚至半馬,我只能跑400m XD)

間歇偶一為之,並不在我的固定課表中,因為沒教練指導,我很怕亂衝而倒在跑道上

2.
以賽代訓的部分則是排定每月一場,目的是取代30K以上的距離跑。

這幾場檢討下來,
十月的桃園天氣太熱、十一月的屏東馬是還在重新恢復適應長跑的感覺;

十二月初的阿公店馬表現最佳,因為那場完全沒預設目標,
前半段很輕鬆,中後段可以加速,最後還可以衝刺,恢復快,兩天後就可重回跑道;

而一月的高樹馬前心中猶豫不決,上場後有競爭壓力,中段配速不當導致最後4K失速
跑完還有些小傷,不是個好的練習。

所以該在大賽前三周找場沒壓力的全馬賽事當最後的長跑訓練,排前五周間隔太久了

3.
赤腳的部分,馬場上有許多赤足高手是我望塵莫及的,練習赤足的原因是修正跑姿
且,個人覺得赤腳的速度真的比較快,也是最好的雨天練習鞋,又可省錢。

若要衝速度的話,腳底皮很不耐,約8K就會感到不適,最長距離大約是15K,
跑一休一讓腳底恢復,且只在操場、草地或平坦的自行車道才敢這樣練習

4.
我曾和吳占夫大哥聊過,吳大哥在五十來歲的年紀還能跑出2:55的成績,非常厲害,強!
(另一位年級相近的何信言前輩更是可怕,高樹馬跑2:45!,但我不清楚他的練習方式)

他就是用跑量取勝的練習方式,目前10K PB約在40分,周量100K~140K,速度未知
大家可以參考

5.
我的練習方式,是在三年前,從小楊naxy的練習日誌裡加上一些文章所得到的靈感
naxy也是非常低調的高手,但最近很少發文,希望他可以多多浮上水面

6.
自從知道「一歲刻」這詞之後,我就很想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
跑者雜誌的連載也的確給我很大的鼓舞,感謝大俠告知。
現在看來,我的目標不算太虛無飄渺,日本甚至有市民跑者在43歲跑出2:29的PB!

下半年再來吧

海尼根豆漿 wrote:
參考一下最近PTT很...(恕刪)


好文

最多好像只練到20K
又一個重質不重量的訓練法能進 3小時

對於酸民,我們有教化他們的責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