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以 Scott JH 为代表的咖啡师都推荐滤泡过程中 spin,以减少粉层中形成“通道”而使通道周边的粉被更强烈的萃取,从而使得整体萃取更加均匀。并且提倡平粉层,使得所有粉都“同时”萃取。
但是 V60 型滤杯平粉层是否就能说明萃取更均匀?平粉层是否会有更多的水从周围 Bypass 掉(是否也是另一种“通道”)?而且大水流水面高,是否会使粉层更紧更容易出现所谓的“通道”?
如果我们保证冲煮过程中粉层一直在搅拌,而不形成滤泡层,是否就避免了“通道”的形成,同时一直翻滚的粉层是否相对于沉淀的滤泡层萃取更加“均匀”?
设定一个分液比,比如1:15,18g 粉适量水闷蒸,之后一直注水,直到下壶到 270g 咖啡液(可以稍微提前一些停止注水),撤掉下壶得到咖啡,并且可以用液重测 tds,得到萃取率(不是总萃取率~)。
这样全程咖啡粉都在搅拌,不会有所谓的“通道”,也避免了高水位形成较实的滤泡层,这样的冲法是不是会更加均匀~~唯一的问题就是所计算的萃取率会和之前的萃取率有较大的出入,因为粉杯中还有很多不要的费液也会萃取部分咖啡物质而没有到咖啡液中。
对这种不算很成熟的想法,大家有没有什么看法?
他們可以利用名氣,在文章或影片裡說,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應該怎麼做
憑的都是自己的舌頭,自己喝到的感覺
沒有人知道他影片裡沖出來的那杯到底喝起來怎樣
沒有人會要求他們,你要檢驗濃度,你要做盲測
一般人如果錄製像這樣的影片,底下的留言大概會是一些訕笑
在論壇裡寫這些的話,底下回覆跟你說要測濃度和做盲測都算客氣了
如果用像蛋糕杯那種平底的還有點道理
用V60這種錐形濾杯,粉層就已經夠厚了,越往下粉越少,水卻是越集中通過
在這種基礎下要說什麼均勻
只看粉的形狀,這讓我聯想到以前的賽風
有人說賽風要做得好,咖啡粉要隆起像個小山丘
最後,我的想法是,愛怎麼做就怎麼做
自己才是喝咖啡的人,喝得出差異,選自己覺得好喝的做法
喝不出差異,怎麼做都沒差
WBrC每年有一堆各國冠軍參加,產生一位總冠軍,手法各異
那些已經退役多年的冠軍,如果還在精進,現在實力應比當年強
能否重回賽場,以他現在的理論再拿一次冠軍來看看
Matt Perger不也說他在研究細粉應該如何才能正確萃取,他將會重返賽場
也許還是那句老話,豆子最重要
也許不同的豆子還有不同的最佳做法
沒有標準可言
we543543 wrote:
是很難分析,不是沒有差別...(恕刪)
我說的沒有差別,是指在V60結構「這種基礎下」
即使越往下是濃度越高的咖啡液,萃取能力越弱
越往下越集中的咖啡液,對越來越少的粉萃取有補償作用
也不足以說上下粉層的萃取率會一致
也就是說,這是在沒有均勻萃取的基礎上,談論粉層平坦就會萃取比較均勻
王梓轩 wrote:
有时怎么喝自己冲的咖啡都不好喝...(恕刪)
這個可能要想想,是豆子的問題,像是烘焙瑕疵,還是個人口味喜好的問題
我覺得除非瞎沖,不然把水溫,粉水比,時間控制好
只要落入某個相同的濃度和萃取率,結果不會差很多
會有些細緻的差異,但不至於改變整個調性
如果濃度和萃取率不一樣,那當然差異就會比較大
手沖不管怎麼玩,終究不能離開濃度和萃取率
王梓轩 wrote:
是否能说一直搅拌的咖啡粉有助于避免这种区别的发生呢...(恕刪)
這個嘛...要不要乾脆換賽風,或聰明濾杯
